1、因为很简单 密度的决定式是q=m/v 密度是和质量成正比,体积成反比的。无论你水压怎么变,水的密度却不会变,所以不说密度与压强成正比,而压强却可以通过加不同密度的液体使其变化,因而说压强和密度成正比,说白了谁会随着谁变,就说谁和谁成正比。
2、气体的密度与压强之间是存在关系的。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的大小,而气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气体的质量。根据物理学中的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其中P表示气体的压强,V表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的物质量,R表示气体常数,T表示气体的温度。
3、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液体的质量与其体积有关,即密度。因此,液体的密度越大,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量就越多,也就是说液体分子间碰撞的力量更大,从而使压强也更大。
4、气体密度和气体压强有关系,比如公式pM=ρRT中,当物质的摩尔质量M、气体常数R、温度T相同时,气压P与气体密度ρ呈正比关系。液体密度和压强有关系,液体压强公式P=ρgh,当重力加速度g和液体深度h相同时,压强P和液体密度ρ成正比。
举例来说,一个装满相同体积的水和油的容器,由于油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在底部油的上方的水层会受到更大的压力,从而产生更高的液体压强。另外,同样是20米深的水池,如果把其中一半水换成海水,压强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海水的密度大于淡水,所以海水那一侧的压强会更大。
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解释:金属盒在液体中深度中越深,U型管高差越大,即液体压强与深度成正比。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右边液体密度大于左边):解释:金属盒所在液体密度越大,U型管高差越大。即液体压强与密度成正比。
帕斯卡“裂桶”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因为液体的压强等于密度、深度和重力常数之积 。在这个实验中,水的密度不变,但深度一再增加,则下部的压强越来越大,其液压终于超过木桶能够承受的上限,木桶随之裂开。
实验步骤:先在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放深度相同的水,盐水和酒精,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利用U型管压强计分别测量三个烧杯中相同深度处的压强。实验现象:深度相同,水,盐水和酒精的压强均不相等。盐水的最大,水居中,酒精最小。实验结论: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推导公式:F = PS 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压强和密度的关系是: 成正比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当重力加速度g和液体深度h相同时,压强P和液体密度ρ成正比。
液体密度和压强的关系:液体压强公式P=ρgh,当重力加速度g和液体深度h相同时,压强P和液体密度ρ成正比。气体密度和气体压强的关系:比如公式pM=ρRT中,当物质的摩尔质量M、气体常数R、温度T相同时,气压P与气体密度ρ呈正比关系。
密度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式为ρ=P/(R×T)。据了解,这里的ρ表示物质的密度,P表示压强,R表示气体常数,T表示温度。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将其转化为单位质量的形式,即 PV/RT=1/m,其中m为单位质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也就是密度的倒数。
体积比:1/3:2/2:3/1=1/3:1:3=1:3:9 高相等,底面积比为1:3:9 则压强比=重力比面积的商之比。
三种材料的密度之比为3∶2∶1,取其质量比为1∶2∶3制成相同高度的圆柱体竖立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桌面产生的压强之比是多少?3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小明根据白炽灯常在开灯瞬间灯丝被烧断的现象,提出了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的观点。
初中物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物理优质资料下载,适合各阶段老师教学,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1、如果你能理解在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即P1/P2=n1/n2,这里的n1/n2其实也是微粒数之比,因为我们知道微粒数等于物质的量乘以阿佛加德罗常数(NA),所以n1×NA/n2×NA=n1/n2。
2、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规律叫做阿伏加德罗定律。准确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要注意以下几点: 从使用范围方面理解 ①主要是应用于不同气体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种气体的比较。②被比较的气体既可以是纯净气体又可以是混合气体。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V1与V2等于分子数比n1与n2,即V1/V2 = n1/n2。 在温度和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比p1与p2也等于分子数比,即p1/p2 = n1/n2,或进一步表示为p1V1 = p2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