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甲基是甲烷失去一个H原子形成的基团,是个自由基不是离子,甲基不带电荷,不能和OH-形成甲醇,甲基和-OH羟基可以1:1形成甲醇,注意氢氧根负离子和羟基的区别,氢氧根带一个负电荷,羟基和甲基都不带电荷。
2、自由基一定是多一个电子的;而离子可以是带有正电荷也可以是带有负电荷的。
3、离子键:E=(Q1Q2)/(r^2) (Q分别是电荷数 r是原子核间距,等于两原子半径之和)共价键:键能(bond energy)通常指在标准状态下气态分子拆开成气态原子时,每种键所需能量的平均值。对双原子分子来说,键能就是键的解离能。键能与键焓近似相等,气态分子的原子化能等于全部键能之和。
4、化学键的断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两个原子各自带走一个电子,从而形成两个带单电子的分子片断,这个片断就称为自由基,即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团,原子是中性,还是带电,与其是否有未成对电子是没有关系的,只是跟其质子数和电子数是否相等有关。
5、可以分散正碳离子上的电荷,正碳离子稳定。大体上说,具有芳香性的环状碳正离子(比如环丙烯正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最稳定,其次是形成p-兀共轭体系的碳正离子(比如三苯甲基碳正离子、苄基正离子、烯丙基正离子),再次是叔碳正离子,再次仲碳正离子,再次伯碳正离子,再次甲基正离子。

什么杂化不是说出来的,是实验测的。实验测出来3个H和C在一个平面上,就应当认定它是sp2杂化,然后才解释为是单电子的斥力较小造成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一切解释都应以实验事实为依据,而不是靠空谈推测实验事实。
所以价电子对数是3,是sp2杂化。经典的碳正离子是平面结构。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是sp2杂化状态,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他三个原子的轨道形成σ键,构成一个平面,键角接近120°,碳原子剩下的p轨道与这个平面垂直,p轨道中无电子。分析这种物质对发现能廉价制造几十种当代必需的化工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sp2杂化:同一原子内由1个ns轨道和2个np轨道参与的杂化。例如,在乙烯(CH)分子中有碳碳双键(C=C),碳原子在形成乙烯分子时,每个碳原子的2s轨道与两个2p轨道发生sp2杂化,形成3个杂化轨道。sp3杂化:同一原子内由1个ns轨道和3个np轨道参与的杂化。
你好,sp3杂化的碳原子是比如甲基等C上面有四个单键的C原子。sp2杂化的碳原子电负性大于sp3杂化的碳原子是因为在第二能级中,s轨道离原子核更近,核对电子的引力更大,所以s轨道的电负性比p轨道的电负性大。
1、乙基自由基更稳定,原因受烷基推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电子云密度分散。
2、反比关系。乙烷较甲烷的氯代的产率高这主要由于生成自由基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不同乙基自由基比甲基自由基稳定。自由基越稳定反应所需活化能越低反应也越快,两者呈现反比关系。
3、自由基是不稳定集团,当电子基团越多,自由基越稳定;稳定性: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丁基。
1、因为烃基有超共轭效应,是给电子基,可以稳定自由基。
2、稳定性:叔仲伯甲基自由基。 这是根据超共轭效应排序的,超共轭效应的存在可以稳定自由基(给电子超共轭)。
3、超共轭效应,就是与碳自由基相连的碳上的氢会和碳自由基的未杂化p轨道发生重叠,则氢越多越稳定。
4、烷基自由基稳定性顺序为三级碳自由基二级碳自由基一级碳自由基甲基自由基。自由基稳定性影响因素:自由基的稳定性和结构密切相关,根据自由基结构特点,自由基中心单电子定域(聚集)程度越高,其稳定性就越差 。
5、好吧 这是个自由基反应 反应的时候 溴分子先拆成两个自由基 然后溴自由基去进攻甲基环戊烷生成溴化氢和碳自由基 由于三级碳自由基稳定性二级碳自由基一级碳自由基甲基自由基 所以就想如图所示的那样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