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无色酚酞,紫色石蕊,甲基橙遇酸,碱时变什么颜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都变红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仍然是无色。石蕊试液原本是紫色,遇到酸性溶液都变成红色,遇到碱性溶液都变成蓝色,遇到中性溶液不变色,仍然是原来的紫色。

酚酞,本身无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石蕊,本身紫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甲基橙,本身橙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黄色。酚酞是指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20H14O4,属于晶体粉末状,几乎不溶于水。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1时呈红色,是1-4时呈橙色,pH≧4时呈黄色。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紫红色。pH5时变红,pH3时变蓝。

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时的变色情况是不同的,紫色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无色酚酞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结构变化 当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或碱时,它们的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它们的共轭程度。

百里酚蓝,变色范围pH:2~8,红——黄。浓度:0.1%的20%乙醇溶液,滴加1~2滴/10ml。甲基黄,变色范围pH:9~0,红——黄。浓度:0.1%的90%乙醇溶液,滴加1滴/10ml。

在硫酸中滴加甲基橙指示剂,为什么不变红

楼上的高手都有详细解吸收二氧化碳,溶液中有碳酸钠 (正确答案)如果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刚开始的颜色是红色,终点是橙色,ph在1-4之间,盐酸稍过量。这种情况下碳酸钠也会被反应成氯化钠,应该没有影响。

理由:当碱滴酸的时候,甲基橙指示剂颜色由红变黄,终点颜色判定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控制。而酚酞是无色变红色,颜色非常好判定。酸碱中和滴定,是用已知物质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理由:当碱滴酸的时候,甲基橙指示剂颜色由红变黄,终点颜色判定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控制。而酚酞是无色变红色,颜色非常好判定。

当使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滴定强碱(如氢氧化钠NaOH)与强酸(如盐酸HCl)时,到达滴定终点时颜色会发生变化。在酸性条件下,甲基橙呈现红色,而在碱性条件下,它呈现黄色。

甲基橙加入酸中,开始表现红色,随着碱的滴入,逐渐变为橙色,完全变为橙色时pH为1,应该继续滴定到变为黄色,此时pH为4,更接近中性,误差很小,可以忽略。

甲基橙遇到酸变色吗?

甲基橙遇酸变红,遇碱变黄,滴定到终点时变成橙色。

小于1是红色,大于4是黄色,两者之间是橙色。甲基橙是常用的酸性指示剂,其变色范围为溶液PH由1到4,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橙色最后变为黄色。甲基橙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是C14H14N3SO3Na,常用作酸碱指示剂。

它呈现黄色。在滴定过程中,随着强碱逐渐加入,酸度逐渐降低,甲基橙颜色会从红色逐渐变为黄色。当到达滴定终点时,即酸和碱完全中和,颜色会突然从红色变为黄色。所以,在这个滴定实验中,颜色变化是从红色变为黄色。

有关甲基橙的问题

1、-O3S-Ph-N+(H)=N-Ph-N(CH3)2 这个叫酸性黄,是红色的,浓度大的时候是深紫色的 加入碱后形成质子转移被中和,形成钠盐,即甲基橙,稀溶液变黄:NaO3S-Ph-N=N-Ph-N(CH3)2 其中Ph为苯基,2个都是对位取代。

2、甲基橙在酸碱介质中变色的原因与它的电荷状态有关。在酸性溶液中,甲基橙分子带正电荷,这是因为苯基三甲基胺部分接受了一个质子(H+)。此时,甲基橙分子吸收红光,反射黄光,因此呈现出红色或桔黄色。

3、析出重氮盐结晶。向重氮盐 甲基橙试剂 溶液中加入N,N-二甲基苯胺和冰醋酸的混合液,搅拌10min后慢慢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至碱性。冷却结晶,过滤,用饱和盐水洗涤,干燥,用水重结晶,得甲基橙。

4、甲基橙的制备若亚硝酸不足,或过量影响如下:如果亚硝酸不足,可能导致反应无法充分进行,从而使得甲基橙的产率降低。

5、为什么要加热溶解,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溶解包裹在晶体中的杂质,重结晶得到的晶体更纯一些,高温,光照可能会使甲基橙颜色变深,所以不一定要在沸水中溶解,60多度能溶解就行。这其实也相当于一个重结晶的过程。

6、用极性大的溶剂(如氨水或者水)洗脱时,甲基橙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亚甲基蓝的流动缓慢。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能力大小既与吸附剂的活性有关,又与物质的分子极性有关。

各种指示剂遇酸碱变什么色?甲基橙遇酸碱溶液分别变什么颜色

甲基橙试剂的变色范围比较靠酸性变色,用于分清强酸和弱酸主要指示剂:遇强酸(ph1)时显红色,1-4显橙色(多数弱酸、偏弱酸),4以后为黄色(包括所有碱类)。

高中化学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甲基橙、石蕊和酚酞等变色范围如下:甲基橙:变色范围1~4,在这个变色范围内显橙色。小于1时显红色(酸色),大于1时显黄色(碱色)。

无——蓝。指示剂用量过多,还会影响变色的敏锐性。例如: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HCl滴定NaOH溶液,终点为橙色,若甲基橙用量过多则终点敏锐性就较差。指示剂选择不当,加之肉眼对变色点辨认困难,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误差。

为什么甲基橙不变色

因为吸性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是吸收了碳酸,在滴定盐酸时,滴到酚酞变色时,二氧化碳不能完全释放出来,碳酸钠只生成了碳酸氢钠,而不会生成氯化钠,所以会造成结果的偏差。

酸碱度没有变化:如果溶液的pH值没有变化,甲基橙就不会变色。甲基橙失效:甲基橙指示剂可能已经失效,无法在酸碱变化时发生颜色变化。反应体系有干扰:反应体系中可能存在干扰物质,影响了甲基橙的颜色变化。

用甲基橙测定混合碱(NaOH和NaCO30)的相对含量,在快到终点时,溶液中累积了酸H2CO3。因为H2CO3并不是一个非常弱的酸,故而使得终点变色不明显。 快到终点时,将溶液煮沸(驱赶掉H2CO3),冷却,再继续滴定到终点。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1-4,由于它是双色指示剂,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本身的突变就不太明显,如果加入量过多则更难以准确观察。有经验表明少量加入目测明显些。如果体系较单纯,可选择混合指示剂。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1到4,应该选择4时颜色的突变作为滴定终点。

酸碱指示剂失去质子由酸式转变为碱式或得到质子由碱式转变了酸式,引起结构的改变,这就是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当酸式色和碱式色各占一半时,pH=pKHIn (指示剂常数),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甲基橙遇酸不变色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