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晶胞中小球的半径除以原子所在的线的长度就是线密度;利用晶胞中小球的面积除以原子所在的面的面积就是面密度。体心立方晶体 从铁器时代开始,bcc结构的金属或者合金已经被人类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它们最主要的优点是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和很大的应变状态下都表现出很高的强度。
在计算体心立方晶体的线密度时,需将晶胞中小球的半径除以原子所在的线的数目。而面密度则是通过将晶胞中小球的表面积除以原子所在的面的数目得出。体心立方晶体,简称BCC,自铁器时代起,具有BCC结构的金属或合金便被人类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FCC晶体的面密度计算公式如下:在面心立方晶胞中,每个面有四个原子,而每个原子又贡献了1/2个面。因此,FCC晶体的面密度可表示为:面密度 = 4 × (1/2) ÷ [(1/2 × d)^2],其中d是原子直径。
FCC和BCC的面密度计算公式如下:FCC晶体,面心立方晶胞包含有六个面,每个面上有四个原子,所以每个面上的原子数为4,而FCC结构每个原子共享1/2个面。因此,FCC晶体的面密度=4×1/2÷[(1/2×d)^2]其中,d表示原子直径。
面心立方的可以直接用公式,因为h,k,l三个值都是奇数,晶面间距为三分之根号三。至于面致密度,画出该面单位面的原子排布,原子面积除以该面总面积就是答案 如:100面是二分之a,110面是二分之根号二a,111面是二分之根号三a。a为晶格常数。

1、因此,一个立方晶胞底面上的原子总数为2(角落原子)+ 1(对角线原子)= 3个。面密度定义为晶面上的原子个数除以晶面面积。对于面心立方(FCC)晶格,晶面面积为晶格常数a的平方,即a^2。所以面密度ρ为3个原子除以a^2,即ρ = 3/a^2。面心立方晶格中,金属原子位于立方体的八个角上和六个面的中心。
2、四个角 4 个原子,但每个角上的原子只有 1/4 在立方晶胞的底面上, 以一个面计算,共有 4*1/4 = 1 个原子对角线上(面心的“心”) 1 个原子,一个晶胞的底面上共有2个原子,面密度 2/S = 2/a^2。
3、面心立方的可以直接用公式,因为h,k,l三个值都是奇数,晶面间距为三分之根号三。至于面致密度,画出该面单位面的原子排布,原子面积除以该面总面积就是答案 如:100面是二分之a,110面是二分之根号二a,111面是二分之根号三a。a为晶格常数。
1、面心立方的可以直接用公式,因为h,k,l三个值都是奇数,晶面间距为三分之根号三。至于面致密度,画出该面单位面的原子排布,原子面积除以该面总面积就是答案 如:100面是二分之a,110面是二分之根号二a,111面是二分之根号三a。a为晶格常数。
2、晶面密度的公式推导涉及晶体学的基本原理。对于面心立方晶系,特定的晶面密度可以直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例如,当晶面的指数h、k、l都是奇数时,晶面间距d可以表示为晶格常数a的立方根的三分之一,即d = a^(1/3)。要计算晶面的面致密度,需要考虑单位面积内的原子数量。
3、对角线上的原子位于面心,每个晶胞底面上有一个对角线原子。因此,一个立方晶胞底面上的原子总数为2(角落原子)+ 1(对角线原子)= 3个。面密度定义为晶面上的原子个数除以晶面面积。对于面心立方(FCC)晶格,晶面面积为晶格常数a的平方,即a^2。
晶面为晶体外面的一层平面,受力打击后即消失;解理面为晶体内部结构上连接力弱的方向,受力打击后可连续出现互相平行的平面。晶面上一般比较暗淡,解理面上一般比较光亮。晶面一般不太平整,解理面比较平整。晶面时常有凹凸不平的痕迹或各种晶面花纹,解理面比较平整,但可以出现规则的阶梯状解理面或解理纹。
晶面间距:相邻2个晶面的距离;面密度:晶面上质点的密度 晶体的性质与这些个因素有关 用一个叫密勒指数的概念来区分这些晶面。原子在晶胞里的位置用空间坐标表示,xyz坐标轴 可以想象:比如,(0,0,0)表示的是顶点的一个原子,(1/2,1/2,1/2)是体心的一个原子。
根据晶轴确定平移方向,六方晶体中有两种主要的平移方向:一种是沿a轴平移,另一种是沿c轴平移。选择一个平移方向,比如沿a轴方向,将其记作矢量Ta。同时选择一个平移距离,记作da,此距离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但为了计算简便,通常会选择与(-1-232)晶面距离最近的晶面作为参考。
判断晶向晶向是指晶体中某一特定方向上的矢量,通常用方括号表示,如[uvw]。选择原点:在晶体中选择一个原点,通常选择晶胞的一个顶点作为起点。确定方向向量:从原点出发,沿所需的方向画一条向量,这条向量的终点可以是晶体中的任何节点。找出向量的分量:将方向向量的分量写成晶胞边长的整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