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应原理:在硫酸存在下,两分子次甲基丙烯酸乙酯经过加成反应生成1-乙氧羰基-3-(2-乙氧基乙氧基)丙烷。此中间体继续与另外一分子次甲基丙烯酸乙酯发生缩酮反应,产生最终产物乙氧基次甲基丙二酸二乙酯。
2、该物质的制备实验原理如下:反应体系制备:将乙醇和少量催化剂(如硫酸或盐酸等)加入反应釜中,并在搅拌下加热至一定温度。加入次甲基丙二酸二乙酯:当反应体系升温至一定温度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次甲基丙二酸二乙酯缓慢加入反应釜中,并持续搅拌反应。
3、首先,将原甲酸三乙酯、醋酐、丙二酸二乙酯以及无水氧化锌的混合物在搅拌的状态下加热,温度设定在102-115℃,保持这个温度条件反应5小时。接着,将温度提升至115-127℃,继续反应7小时。
-二甲基丙二酸乙酯在碱的水溶液中水解,再酸化,得2,2-二甲基丙酸,后者加热脱羧,得2-甲基丙酸。
以2,6-庚二酮为原料制备3-甲基-3-苯基环己酮以氢化钠为缩合剂,3,3-二甲基丁酮(PC)和二甲基丙酸甲酯(MP)为原料,制备2,2,6,6-四甲基-3,5-庚二酮。
以碘化-N-甲基-2-氯吡啶盐为缩合剂,在三乙胺存在下由3-(2-环戊酮基)丙酸及3-(2-环己酮基)丙酸分别同四氢噻唑-2-硫酮反应,得到新化合物N-(2-环戊酮基内酰基)四氢噻唑-2-硫酮(2a)及N-(2-环己酮基丙酰基)四氢噻唑-2-硫酮(2b)。
.以环戊烷为原料合成:反-1,2-环戊二醇。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b-谷甾醇在上述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豆甾醇的大,且在环己酮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豆甾醇的变化大。编辑本段相关知识甾族化合物(steroid) 环戊烷并全氢菲类化合物的总称。又称类固醇。这类化合物由于含有4个环和3个侧链,故用一象形字“甾”为其中文名,总称甾族化合物。
目标分子是苄基和乙基取代的丙酮,所以在乙酰乙酸乙酯上引入一个苄基和一个乙基就行了。引入苄基需要苄基氯,可以通过甲苯侧链氯代得到。先在乙酰乙酸乙酯的2位引入苄基,再引入乙基。产物在稀碱液中发生酮式分解就得到目标分子。
先用乙烯制备1,2-二溴乙烷。然后用1,2-二溴乙烷对乙酰乙酸乙酯进行烷基化,产物在稀碱液中进行酮式分解就得到目标分子。
其他类似问题 2018-01-08 有机化学的合成,乙酰乙酸乙酯 6 2013-12-19 有机合成题 乙酰乙酸乙酯 合成 1,3-环己二酮,求解啊,谢... 12 2010-11-07 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的合成问题(有机化学中的问题合成问题。
用乙酰乙酸乙酯,定量与醇钠作用后与与溴乙烷作用,分离后再次与定量醇钠作用,再与溴丙烷作用,最后与氢氧化钠加热脱羧即得产物。
乙酰乙酸乙酯用一当量的乙醇钠脱质子,然后和1,4-二溴丁烷反应进行烷基化。产物在乙醇中用乙醇钠脱质子,发生分子内亲核取代,构建环戊烷环。然后用浓碱液进行酸式分解,得到的羧酸还原成醇,再转化为碘代烃。用该碘代烃对乙酰乙酸乙酯进行烷基化,然后酸式分解,得到比之前羧酸要多两个碳原子的羧酸。
异丙醇溴代生成溴代异丙烷;甲醇碘代生成碘甲烷。丙二酸二乙酯与先与溴代异丙烷反应,再与碘甲烷反应后,水解、加热脱羧为4(应该是α、β,不是a、b)。
1、因此,要想熟练解答此类问题,须掌握如下知识:官能团的引入:在有机化学中,卤代烃可谓烃及烃的衍生物的桥梁,只要能得到卤代烃,就可能得到诸如含有羟基、醛基、羧基、酯基等官能团的物质。
2、第一题,先用乙醇酯化己二酸,然后用乙醇钠催化发生分子内claisen缩合。产物是1,3-二羰基化合物,酸性比较强,可以用乙醇钠脱质子,然后用溴乙烷进行烷基化,产物在稀碱液中发生酮式分解得到目标分子。第二题,由苯分别得到3-氯苯胺和3-溴苯胺。3-氯苯胺进行重氮盐羟基取代得到3-氯苯酚。
3、共4步,依次是:1)乙醇用浓硫酸脱水,生成乙烯;2)乙烯在卤素的水溶液中得到2-氯乙醇;3)2-氯乙醇与氰化钠反应,得到3-羟基丙腈;4)氢气催化得到目标结构丙醇胺。
4、并与脱离下来的-OH结合,之后催化加氢就可以了,但苯环会被加成,有副产物,须严格控制条件。接下来是这个反应的机理:碳上同时连接一个氮原子和一个羟基叫做醇胺,碳氧间的派键的一对电子极易转移到氧上,使其带上强烈负电位,吸引氢离子,生成醇胺,而醇胺为该反应中间体,失水得碳氮双键。
5、第一题,首先1-丁烯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加成(反马氏加成)得到1-溴丁烷,乙炔与钠反应(乙醚中)生成乙炔钠,然后混合反应,生成1-己烯,再催化水合即得2-己酮。
6、这几个题的难点在最后一题。甲基格氏试剂与环己酮加成,然后酸性水解,得甲基环己烯。后者再臭氧化/稀的碱性高锰酸钾,开环并生成对应的醛和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