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环丙烷加溴,生成:1,3-二溴-2-甲基丁烷。机理是:亲电加成。
酸性溶液试验:将待鉴别物质溶解在酸性溶液中,观察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对于1,2-二甲基环丙烷、2-戊炔和1-戊炔而言,它们具有不饱和键,可能会发生加成反应或亲电反应。而环戊烷作为饱和化合物,不会发生类似的反应。 溴水试验:将待鉴别物质与溴水(Br2)反应,观察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有讲到 第二步:加酸性高锰酸钾 退色的是前两种,1,2-二甲基环丙烷,这里就不解释了~第三步:通臭氧,加银氨溶液,1-丙烯环戊烷有银镜生成,1-乙炔环戊烷无银镜生成。
环丙烷可以和溴在室温条件下发生开环加成反应。环丙烷分子式为CH,代表它存在3个环状连结的碳原子,每个碳原子另与两个氢原子连结。由于碳原子键之间的角度仅60°,比正常的105°低,因此这种化合物很不稳定,容易变为开链化合物,易与溴反应开链生成1,3-二溴丙烷。
该反应为SN1反应。该反应为SN1反应,首先是溴离子加成到季碳原子上然后就断键形成了伯碳正离子,由于伯碳正离子不如仲碳正离子稳定所以会发生重排反应,形成如上面的产物一样的形式只是少了那个氢原子的仲碳正离子,然后氢离子在加上去就是反应机理了。
因为环丙烷的碳链键角远小于sp3杂化的正常夹角,因此环丙烷环有很强的张力。与溴加成过后,环被打开,张力被释放出来。张力的释放是这个反应的驱动力。环戊烷的张力基本为零,所以缺乏上述释放张力的驱动力,所以不能与溴加成。环丙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此可以鉴别环丙烷和烯烃。
1、该反应为SN1反应。该反应为SN1反应,首先是溴离子加成到季碳原子上然后就断键形成了伯碳正离子,由于伯碳正离子不如仲碳正离子稳定所以会发生重排反应,形成如上面的产物一样的形式只是少了那个氢原子的仲碳正离子,然后氢离子在加上去就是反应机理了。
2、D.甲烷与二氧化碳一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 解析:C (而液化石油气成分大多为含三个或四个碳原子的烃,即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A正确;空气中NOX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在阳光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及醛类等二次污染物,可以形成光化学烟雾。
3、化合物A和B的分子式是C6H12,说明A和B为烯烃或环烷烃。由于A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而B不能,可以判断出A烯烃,B是环烷烃。根据A与溴化氢反应的产物,可以得知A应该是3-甲基-2-戊烯或2-乙基-1-丁烯。B是环烷烃,且能与溴化氢反应生成3-甲基-2-溴戊烷,说明B是1,2,3-三甲基环丙烷。
4、异丁醇 (2)2-甲基-1,2-二溴丙烷 (3)2-甲基-2-溴丙烷 (4)2-甲基-1-溴丙烷 (5)2-甲基-2-磺丙酸 (6)2-甲基-2-丙醇 2,它们都服从C+离子机理,就是H加在双键的两个C中与之相连H多的那个C上 另外一个C则带一个正电。
5、儿茶酚乙胺概述 儿茶酚乙胺(DA,或3一羟酪胺,4二羟苯丙胺)是内源性含氮有机化合物,为酪氨酸(芳香族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经二羟苯丙氨酸所产生的中间产物。虽可得到以游离堿存在的儿茶酚乙胺,但更常用的是盐酸盐和溴化氢盐。即使是多巴胶盐,在空气和光照下也容易被氧化。
所以,用酸性高锰酸钾可以区别这两种物质,褪色的是环戊烯,不褪色的是1,1-二甲基环丙烷。
加入溴水,若褪色即为丙烯,取另外两组,加入溴水,褪色的即为环丙烷,不褪色即为丙烷。加入溴水,若褪色即为戊烯,取不褪色两组,常温下加入液溴,褪色即为环丙烷。不褪色为环戊烷。环丙烷性质不稳定,易变为开链化合物,也易被浓硫酸吸收。
各取少量环丙烷,环戊烷,环戊烯准备鉴别。常温下向三种样品烃中加入少量溴水,环丙烷将与溴水发生开环反应产生1,3-二溴丙烷,环戊烯将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反-1,2-二溴环戊烷,上述反应均会使溴水褪色。但是常温下环戊烷较稳定,不与溴水发生反应(在300摄氏度左右发生反应),溴水不会褪色。
种.一种是苯环连—CH2Br, 另3种为-CH-Br分别位于苯环的邻、间、对位上。
正丁烷的二氯取代产物有四种同分异构体,分别是:①CHCl2CH2CH2CH②CH2ClCHClCH2CH③CH2ClCH2CHClCH④CH2ClCH2CH2CH2Cl。异丁烷的二氯取代产物也有四种同分异构体。这些产物中,每个分子都有一个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生成了C4H7Cl2Br,且每种产物都有四种同分异构体。
X可以是F、Cl、Br等卤素原子,也可以是-OH、-COOH、-CHO等其他官能团。1,-C3H7共计2种。C3H7Cl,C3H7OH,C3H7CHO等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2,-C4H9有4种。C4H9Cl,C4H9OH,C4H9CHO,C4H9COOH等都有4种同分异构体。
d.一溴代萘(C10H7Br)只有两种同分异构体(5)现代化学认为,萘分子中碳碳键是___。
根据题意苯环上 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说明苯环上的等效氢是两种,根据分子式中只有一个氧原子,不可能形成两个相同的取代基处在苯环的邻位,所以苯环上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取代基处于对位,或者三个取代基其中两个相同对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