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为禾本科荻属多年生草本水陆两生植物,是一种多用途草类,亚种有很多例如:南荻 平节荻 细荻 刹柴 青刹 紫刹 茅荻 君山荻。
分类中,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表现为高大竹状,茎秆深绿色或带紫色,节间有分枝,叶鞘无毛,叶舌有绒毛。平节荻、细荻、刹柴、青刹、紫刹和茅荻等也有各自独特的形态特点,如秆高、直径、叶片尺寸、花序长度、颖果大小等。
荻的自然分布广泛,主要生长于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四川等地,其丰富的野生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药材来源。荻这一传统草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草纲目》的记载,可见其在中国传统医药中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1、看叶子 芦苇: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的短纤毛,两侧缘毛长3-5毫米;叶片披针状线形,长30厘米,宽2厘米,无毛,顶端长渐尖成丝形。
2、所在的属不同:荻是禾本科荻属的植物。而芦苇是禾本科芦苇属的植物。生长环境区别:荻多生长在海拔60m以下的水边和较低的上坡上,水陆两生。而芦苇多生长在水中、沼泽地中以及水边。叶子边缘区别:荻的叶片边缘非常锋利,而芦苇的叶片边缘并不是特别锋利。
3、荻和芦苇的区别就食是芦苇花就是代表芦苇开出来的花朵,荻这个就是属于芦竹的花。虽然两者之间从外形上看有很高的相似之处,但仔细区分还是可以看出来的。芦苇学名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Steud,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米,具20多节。
1、总的来说,《琵琶行》通过对荻花、芦苇、枫叶、黄芦和苦竹的描绘,展现了江边秋天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白居易在被贬至长江流域时的情感和心境。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节录。 这首诗很多人都会背,因为情感饱满,开篇就有佳句,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应该是晚秋,因为晚秋枫叶才开始变红,那么这里没有用芦花,是用的荻花,这是非常写实的。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句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为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收获后可以通过青饲、青贮、调制成干草、加工成草粉或颗粒配方饲料的方式加以利用。 春,嫩叶是牛、羊的营养价值较高的青饲草,可供放牧利用。放牧后的残茬,夏秋之际尚可割下调制干草。抽穗之后,茎叶逐淅坚硬粗糙,适口性降低,盛夏,大家畜采食其地上部的二分之一,秋季,采食地上部的三分之一。
放牧后的残茬,夏秋之际尚可割下调制干草。抽穗之后,茎叶逐淅坚硬粗糙,适口性降低,盛夏,大家畜采食其地上部的二分之一,秋季,采食地上部的三分之一。干草的营养成分如表40。本种植物除可供饲用之外,尚有防沙、护堤,造纸、苫房等用途。
南荻是比较容易种植的,注意对温度的控制和水分的控制(南方和北方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南荻(T.lutarioriparia var.lutarioriparia) 多年生高大竹状草本,具有十分发达的根状茎。
1、蒲草是一种水生或湿生的草本植物。蒲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茎秆较高,可以生长在水边、湿地等环境中。蒲草的叶子呈长条形,具有多条纵向的叶脉,这使得它能够很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蒲草的花通常为黄色或白色,生长在植物的顶端或侧面,具有观赏价值。此外,蒲草还具有广泛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2、这种草叫蒲苇,这个名称来源于《上海栽培植物名称》,在《中国植物志》中确定为正式中名,属于禾本科蒲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一共有10种,大部分产于南美洲,我国引种一种。以前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公园栽培观赏,现在我国多地公园都有引种栽培。
3、蒲草:蒲草是中国的一种野生蔬菜,其假茎白嫩部分(即蒲菜)和地下匍匐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即草芽)可以食用,味道清爽可口。花粉入药,称“蒲黄”,能消炎、止血、利尿;雌花当作“蒲绒”,可填床枕。花序可作切花或干花。水烛是中国传统的水景花卉,用于美化水面和湿地。
4、蒲草就是水烛,作为草本植物的水烛和芦苇的生长环境很类似,都是可以长在水中或者是水边上的植物,它的枝干粗壮,可以长到两三米的高度,水烛主要生长在我国江苏、安徽、广东、浙江、湖南等地,基本上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
随园记原文: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
有的地方我修复,有的地方保留原样,都随其自然状态取景,没有强行改变,因此仍沿用了“随园”之名,音同义异。建成之后,我感慨地说:“如果我在此做官,每月只能来一次;若住在这里,每天都能见到。两者不能兼得,我选择了辞官以保园。
原文节选: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
此文是清代文学家袁枚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随园记》里的语句。【段落语句】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