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检时骨量减少是指单位体积骨骼内骨量出现下降,是介于骨质正常和骨质疏松之间的状态。骨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大量饮酒、大量喝碳酸饮料、缺乏运动以及偏食等,这些习惯都可能影响骨骼的健康,导致骨量减少。
2、骨量减少,通常是指单位骨骼体积内的钙质和骨胶原等含量的减少。骨量减少,患者一般没有自觉症状,也只能在体检或者有其他外伤的情况,拍X线片时才能发现。一般女性,出现骨量减少,大概在40-50岁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开始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男性大概在60岁以后才会出现骨量减少。
3、如果脂肪秤显示骨量减少,说明你的骨头不够硬,如果不及时纠正,便有可能进化为骨质疏松。如果此时你的体检报告上写着“骨量减少”,应该赶紧列好补钙计划单,从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努力,避免骨质一再流失。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抽烟、酗酒、高盐饮食和过量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不健康习惯。
4、人的骨骼总体呈现“正常——减少——疏松”的态势,在青少年时期将迎来人生中的“骨量峰值”,如果该阶段骨组织储备量充分,可有效避免女性绝经后及老年时骨量的大量丢失,继而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人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有骨量减少,便可以通过喝骨头汤和牛奶进行补充,那些都是含钙量比较高的食物。子女可以帮老人买一些口服液或者是一些钙片帮助老人补充营养,没事的话还可以带他们多出去晒晒太阳。只有及时做好检查和营养补给,才能让老人的身体不出现疾病。
1、T值解读: T值主要是将儿童的骨质与正常健康的儿童进行比较得出的标准差值。 T值在1到1之间:表示儿童骨密度正常。 T值在5到1之间:提示儿童存在骨质疏松、骨质流失等情况。 T值小于5:表示儿童有严重的骨质疏松。 Z值解读: Z值表示的是儿童骨密度与同龄正常人的比较结果。
2、骨密度的正常值通常是通过双能X线检查中的T值来判断的。具体标准如下:T值在0.1及以上:表示骨质基本正常,骨密度处于正常范围。T值位于0.1与5之间:称为骨量减少,表示骨密度有所下降,但尚未达到骨质疏松的程度。T值低于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表示骨密度显著降低,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3、正常范围:骨密度的T值正常范围是在1至+1之间,表示人体骨量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丢失或增高10%左右均属正常。偏高定义:当T值大于+1时,即表示骨密度偏高。注意事项:虽然骨密度偏高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示骨骼强度较高,但过高的骨密度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或异常状态有关,如骨硬化症等。
图表和数值:彩超结果通过图表和数值形象地表示骨质疏松的程度。T值:1到1之间:表示患者的骨密度正常。5到1之间:表示患者有骨质疏松。小于5:表示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Z值:小于等于2:说明患者的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正常人的标准,即与同龄人相比有骨质疏松。
如果图表显示骨密度与正常同龄人相近,且T值在1到1之间,Z值大于2,则可以认为骨密度正常。反之,如果图表显示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或T值、Z值出现异常,则可能表示存在骨质疏松或其他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咨询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曲线表示:图表利用曲线直观展示患者骨密度与正常人或同龄人相比的高低变化趋势。数值分析:T值:正常范围:T值在1到1之间表示患者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风险:T值在5到1之间表示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骨质流失等情况。严重骨质疏松:T值小于5表示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
骨密度的检查报告分为图表还有数值两个部分,图表是通过曲线来表示被检者骨密度和正常同龄人之间的高低变化趋势,数值主要通过T值和Z值数值来表示。
补充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如果维生素D缺乏就会导致体内钙缺乏,从而出现骨密度低的现象。
若为30岁以上人群,血钙不低者,就没有必要补钙,此时若想靠补钙纠正骨密度低为时已晚。只有血钙低者才需要补钙。 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骨架结构则是决定骨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共同保证了骨的质量。
家长千万不要一看到骨密度检查结果低就给宝宝补钙,过量的钙质补充会对宝宝身体造成负担,也不要被过度宣传冲昏头脑,冷静对待,让宝宝避免不必要检查。对于骨密度检查结果,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检测结果都是相对值,不同的机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参考标准,都会影响到结果。
看起来挺有道理的,其实不然目前国际上尚且没有针对婴幼儿的骨密度标准,即便检测的是孩子,标准也是针对成年人的,在此标准下,儿童测骨密度的结果大多偏低。原因在于TA的骨骼还在生长发育中,远远没有钙化到成年人骨骼那样坚韧有力,测出来的骨矿物质含量当然就会比正常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