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对该品易产生耐药性,在较长疗程中即可发现真菌耐药现象。【药物相互作用】 1 阿糖胞苷可通过竞争抑制灭活该品的抗真菌活性。
两性霉素B与抗真菌药如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在体外具有拮抗作用。
①抗生素。主要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和二性霉素B等。灰黄霉素只对皮肤癣菌病有效,主要是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甲癣等,口服时,20~30天为一个疗程,需合并外用治癣药物。
主要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等。灰黄霉素只对皮肤癣菌病有效,主要是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甲癣等,口服时,20~30天为一个疗程,需合并外用治癣药物。长期使用有少数浅部真菌产生耐药菌株,可换用酮康唑。
-氟胞嘧啶易产生耐药性,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一开始就使用大剂量,也可与两性霉素B合并使用,二药有协同作用。5-氟胞嘧啶也可与酮康唑合并使用。两性霉素B不能与酮康唑合用,因二药有相互干扰的作用。

故有条件者要监测本品血药峰浓度,使其维持在50~75μg/ml,最高不超过100μg/ml;同时使用骨髓抑制剂可增加本品的血液系统毒性。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转氨酶、堿性磷酸酶升高、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肾损害、头痛、视力减退、幻觉、听力下降、运动障碍、血清钾、钙磷值下降,以及过敏反应(如皮疹)等。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2.血液病患者,肝功能减退者慎用。
和)酸碱、电解质平衡失调者。4.开始治疗前及疗程中应定期检查周围血象。5.老年患者慎用氟尿嘧啶,年龄在70岁以上及女性患者,曾报告对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有个别的严重毒性危险因素。密切监测和保护脏器功能是必要的。
其作用机制在于药物通过真菌细胞的渗透酶系统进入细胞内,转化为氟尿嘧啶。替代尿嘧啶进入真菌的核糖核酸中,从而阻断核酸的合成。真菌对该品易产生耐药性,在较长疗程中即可发现真菌耐药现象。
氟康唑分散片能逐步释放出碘而发挥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死亡。对细菌、真菌、病毒均有效,其特点是对组织刺激性小。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
这些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其中,多烯类、唑类、丙烯胺类等可损害真菌细胞膜的屏障作用;棘白菌素类抑制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葡聚糖的合成;氟胞嘧啶干扰真菌DNA和RNA的合成;灰黄霉素干扰真菌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
对着色真菌、少数曲霉属有一定抗菌活性。对其他真菌的抗菌作用均差。该品为抑菌剂,高浓度时具杀菌作用。由于对氟胞嘧啶原发耐药或继发耐药很普遍,因此,临床上氟胞嘧啶通常与其他抗真菌药合用(常与两性霉素B合用)。
【答案】:E 氟胞嘧啶为人工合成抗真菌药,抗菌谱窄,仅对酵母菌(新型隐球菌属)和酵母样菌(念珠菌属)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另对着色霉菌、烟曲菌等也有抗菌作用。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深部感染。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 分类:咪唑 作用机制: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 ,诱导细胞通透性发生变化,细胞死亡。
易透过。脑脊液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65%到90%,氟胞嘧啶片能被真菌代谢成氟尿嘧啶,氟胞嘧啶片进入其脱氧核糖核酸,影响真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易透过脑脊液。根据查询今日头条得知,氟胞嘧啶药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氟胞嘧啶用于治疗念珠菌属及隐球菌属所致的感染。
本品自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口服2g后2~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为30~40mg/L。半衰期(t1/2)为5~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