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啉胍·乙铜使用方法

1、首先,使用20%可湿性粉剂,剂量为每亩167~250克,或20%可溶性粉剂,剂量为每亩150~200克,或25%可溶性粉剂,剂量为每亩134~200克(某些产品可能需要使用188~375克)。将这些制剂与50~70千克的水混合,进行喷雾处理,建议在7~10天内喷施一次,总共进行2~3次喷洒。

2、吗啉胍·乙铜又称吗啉胍·铜、盐酸吗啉胍·铜,是盐酸吗啉胍与乙酸铜复配的混剂,用于防治番茄病毒病。盐酸吗啉胍是一种广谱、低毒病毒防治剂,喷施作物叶片后,通过水气孔进入作物体内,抑制或破坏核酸和脂蛋白的形成,阻止病毒的复制过程,起到防治病毒病的作用。

3、在病害初期,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策略,如喷洒5%菌毒·吗啉胍水剂,浓度为700倍液,或者85%三氮唑核苷·铜·锌混合液,浓度为600至800倍液。另外,20%盐酸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和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浓度分别为500倍液,也可选用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浓度为250倍液。

4、吗啉胍·乙铜,即盐酸吗啉胍与乙酸铜的复配混剂,主要应用于防治病毒性疾病。其剂型包括了20%的可湿性粉剂,20%和25%的可溶性粉剂,60%的片剂,以及5%和5%的水剂,形式多样,便于使用。

有甲乙两块含铜率不同的合金,甲块重二十四千克,乙块重三十六千克。现在...

这道题的思路是,甲乙铜的比重不同,但是分割混合熔炼后比重一样,说明切割后两部分混合比例相同。所以设切下n千克,则n:24=36-n:36。

解法一:假设甲块6千克全部是铜,乙块都不是铜,那么新合金,每块的含铜量就是6÷(6+4)=60%,甲块切下部分就是乙块的60%,所以切下部分是4×60%=4千克。

“理 科 家 教” 为你答疑 解:甲占总量的6/(6+4)=3/5 乙占总量的4/(6+4)=2/5 从甲切下的部分重量是6*2/5=2.4千克 从乙切下的部分重量是4*3/5=2.4千克 从每一块上切下的部分重量都是2.4千克。

有甲、乙两块含铜量不同的合金,甲块重6千克,乙块重4千克。现在从甲、乙两块合金上各切下重量相等的一部分。将甲块上切下的部分与乙块的剩余部分一起熔炼,再将乙块上切下的部分与甲块剩余部分一起熔炼,得到的两块新合金的含铜量相等。

曾侯乙铜鉴缶的介绍

1、“曾侯乙铜鉴缶”是古代制作精良的酒器,由内外两件构成,外部为鉴,内部则置有一尊缶。鉴的高62厘米,缶则高58厘米,两器总重达170公斤。这不仅显示了其制作工艺的高超,也体现了古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2、曾侯乙铜鉴缶,这一件战国早期的文物,其高度达到了65公分,边长为62厘米,重量则为170公斤。这件文物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同时也是最早的“烤箱”,其独特的功能和设计,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曾侯乙铜鉴缶同时出土了两件,这两件文物在造型、纹饰和大小上都相同,非常罕见。

3、曾侯乙墓室出土的千余件文物中,餐具就占了一大半。其中,著名的铜鉴缶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它通高63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整座器皿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据介绍:使用时,尊缶内装酒。

4、曾侯乙铜鉴缶,战国早期文物。通高61.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曾侯乙铜鉴缶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两件铜鉴缶现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吗啉胍·乙铜简介

1、总之,吗啉胍·乙铜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剂,具有多种剂型和商品名,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重要工具。

2、吗啉胍·乙铜又称吗啉胍·铜、盐酸吗啉胍·铜,是盐酸吗啉胍与乙酸铜复配的混剂,用于防治番茄病毒病。盐酸吗啉胍是一种广谱、低毒病毒防治剂,喷施作物叶片后,通过水气孔进入作物体内,抑制或破坏核酸和脂蛋白的形成,阻止病毒的复制过程,起到防治病毒病的作用。

3、吗啉胍是一种专门用于防治番茄病毒病的药物,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复配制剂上。1995年,河北省石家庄曙光制药厂成为首个将20%吗啉胍·乙酮可溶性粉剂(商品名病毒净)推向市场的企业。

4、临床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疱疹及扁平疣等治疗。用于防治番茄病毒病,并以复配制剂登记为主体率先入市。1995年首家企业河北省石家庄曙光制药厂登记20%吗啉胍·乙酮可溶性粉剂(商品名称病毒净)。

5、吗啉胍.乙全称为: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属于复配剂,属于铜制剂。

6、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番茄病毒病,在病害初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使用20%可湿性粉剂,剂量为每亩167~250克,或20%可溶性粉剂,剂量为每亩150~200克,或25%可溶性粉剂,剂量为每亩134~200克(某些产品可能需要使用188~375克)。

曾侯乙铜鉴缶细部特征

1、鉴口沿、颈部、腹部及圈足的蟠龙纹和蕉叶纹装饰,不仅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也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崇拜与赞美。缶盖呈方形隆起,四角附坚环钮,直口,方唇,溜肩,鼓腹下折内收,圈足的造型,使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件艺术品。

2、缶盖呈方形隆起,四角附坚环钮,直口,方唇,溜肩,鼓腹下折内收,圈足缶身腹部四边各有一坚环耳。

3、曾侯乙铜鉴缶,这一件战国早期的文物,其高度达到了65公分,边长为62厘米,重量则为170公斤。这件文物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同时也是最早的“烤箱”,其独特的功能和设计,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曾侯乙铜鉴缶同时出土了两件,这两件文物在造型、纹饰和大小上都相同,非常罕见。

4、通高61.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曾侯乙铜鉴缶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两件铜鉴缶现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5、曾侯乙铜鉴缶:鹤的形象生动,鹤头两侧有铜鹿角。鹤和鹿是长寿和好运的象征。这件器物可能反映了墓主人成仙升天的思想。 曾侯乙编磬:磬是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由石编钟组成,挂在一个框架上,可以演奏旋律。配合编钟,合奏《石和石的声音》。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