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水分等。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和温度不同,会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故温度、水分等这些非生物因素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
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1)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种群密度增加;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2)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气候因素就是这样,刮风、下雨、降雪、气温都会对种群的数量产生影响,但这种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也是无关的,这类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
自然状态下,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长,其他情况同理。 迁入率与迁出率 许多生物种群存在着迁入、迁出的现象,大量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会对种群密产生显著影响。
东亚飞蝗的调查内容和方法:发育进度及田间密度调查:①蝗卵发育进度调查:一般是在普查基础上重点抽查,通过查蝗卵发育进度,掌握蝗蝻出土时间。
东亚飞蝗的预测方法:①发生期预测:a.成虫腹内卵块发育进度预测:在成虫交尾初、盛期分别捉回50头雌虫,检查腹内蝗卵发育进度。初期:卵块细长,白色,卵粒长度小于0.2厘米;中期:卵块略粗,淡黄色,卵粒长0.3~0.4厘米;后期:卵块粗大,鲜黄色,卵粒长5毫米。
东亚飞蝗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①防治适期:根据东亚飞蝗的发生特点和目前防治水平,应采取从蝗蝻出土开始,大搞带药武装侦察,巧打初生,堵窝消灭,对蝗虫主力应消灭在三龄扩散危害前。②防治指标:依据1984年全国治蝗会议精神,飞蝗发生标准放宽到0.2头/米2。

调查东亚飞蝗种群密度应在夏季进行 北京、渤海湾、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年生2代,少数年份发生3代;广西、广东、台湾年生3代,海南可发生4代。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
虫情调查主要抓住两个时期:一是在竹蝗产卵末期(上年9月份左右)调查竹蝗产卵地,可根据竹蝗喜欢在为害区的边缘,土壤疏松、地被物较少的向阳山坡产卵等习性,通过查看林地上虫尸或挖找蝗卵等方法进行,初步掌握有虫面积及次年重点发生区。二是在跳蝻孵化期调查,初孵跳蝻在杂草或竹叶面上取食活动,容易被发现。
秋季最多,经过春夏秋三季的繁殖数量增大;蚂蚱属于兼性滞育昆虫,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仅诸如日本黄脊蝗、短脚斑腿蝗等少数种类以成虫越冬。在1年中发生的世代数,取决于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不同地区的年有效积温、食物、光照及其各虫期生长发育情况。
飞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已知有10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区的许多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
蝗虫采食时间在早晨9点至下午5点,每天2-3次,喂饲蝗虫时,将饲料均匀撒在棚内。阴雨天应当遮盖养殖棚,因为地面太湿,蝗虫会不采食而死亡。夏天气温高达35度以上时,要对养殖棚进行遮荫,在纱网上或者棚内适当洒些供应水分,如果棚内过于干燥也会造成蝗虫死亡。
拜托,蚂蚱只能活不到一年,它们这个季节是成长繁殖的季节,天气适合了,食物多了,当然数量就多了 到秋天就没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
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迁飞时可在空中持续1—3天。至于散居型飞蝗,当每平方米有虫多于10只时,有时也会出现迁飞现象。群居型飞蝗体内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动力强,但卵巢管数少,产卵量低。而散居型则相反。
生态习性:本种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虫。生活环境:平地地区、低海拔地区〈800公尺以下〉。生活小环境:草丛环境。食性:植食性昆虫,包括植物各部位与腐果。活动时间:昼行性昆虫。
生活习性 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一般北京以北一年发生一代;渤海湾、黄河下游、淮河、长江流域通常发生2代;但微山湖、洪泽湖一带在干旱年份可以发生3代;华南地区一年可发生3代。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