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相同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按从小到大排列为:钾钠钙镁铍钡钛钒锆锑铈铬锰铌镉钴铋钼银钍汞钽金钨铂铱锇 排列理由:m=ρv(物体的质量等于物体的密度乘以物体的体积)。此问中金属质量相等,即v相等,那么金属质量随着金属密度增大而增大。
钾:密度约为0.86克/立方厘米,是已知密度最小的金属之一。 钠:密度约为0.97克/立方厘米,略高于钾,但仍然较轻。 钙:密度约为55克/立方厘米,比钾和钠重。 镁:密度约为73克/立方厘米,比钙略重。 铍:密度约为85克/立方厘米,比镁重。
但是有个特例,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对钾来说,核对最外层引力较小,体积增大的效应大于相对原子质量增加产生的影响,结果钾的密度反而比钠小。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碱金属单质皆为具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铯带金黄色),但暴露在空气中会因氧气的氧化作用生成氧化物膜使光泽度下降,呈现灰色。
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然而,从钠(Na)到钾(K)存在一个“反常”的现象。根据密度公式,虽然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趋势应该导致密度的增大,但是这种增大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导致的作用的减小,因此钾的密度实际上比钠的密度小。
作为固体金属态,钠的密度是0.97g每立方厘米,钾的密度是0.86 g每立方厘米,都能浮在水上,也能直接和水发生剧烈反应,所以钠的密度大。

1、K料的性能如下:物理性能:透明性:K料是透明的,且透明度高达8991%。密度:密度为01,低于PS和AS。耐冲击性:优于PS和AS。热性能:熔点:作为无定型聚合物,熔点不明显。热变形温度:77℃。流动性:在177℃以上流动性增强,但超过260℃后流动性变得不稳定。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聚合物降解。
2、K料的光性能良好,由于其无定型结构,对光的干扰小,浊度仅为1-3%,透明度高达89-91%。为了提高透明度,模具表面的光洁度和加工条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耐化学性上,K料相对较弱,易受醇、酮、酯和芳香族化合物软化或溶解,油和部分酸碱也会侵蚀,但具体影响取决于产品设计和储存条件。
3、特性:高温合金在650°C以上温度下仍具有一定力学性能和抗氧化、耐腐蚀性能。种类:K料系列包含多种材料,如KKK3等,一直到K1K18B、K1K20等。具体成分:以K18为例,它含有约73%的镍,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和耐腐蚀性。
4、不结晶,收缩率低,不易变形、翘曲等。4) 二次加工a、印刷性能:多数牌号的K料可直接印刷,对较难印刷的可采用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处理或火焰处理后再印刷。b、粘合:可以采用溶剂粘合,例如:甲苯、醋酸乙酯、二氯甲烷;也可以用超声波焊接。
5、K料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属无定型聚合物,透明度高、光泽性好、耐冲击,加工性能良好,可以在通用的注塑机上加工成型,但在高温下容易降解,会影响制品的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在设备选用、模具设计、工艺参数选用、制品缺陷解决中,要考虑这点。
6、K料(即丁苯透明抗冲树脂)它的主要特性是:有高透明性和良好的抗冲击性和韧性、密度小、着色力强,加工性能优异、无毒性,它广泛用于冰箱制造、电器仪表盘与其它材料(如GPPS、SAN、PP、HIPS等)掺混改性等。
1、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然而,从钠(Na)到钾(K)存在一个“反常”的现象。根据密度公式,虽然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趋势应该导致密度的增大,但是这种增大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导致的作用的减小,因此钾的密度实际上比钠的密度小。
2、碱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密度变化:碱金属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但钾元素出现了密度反常现象。这是因为虽然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会导致密度的增大,但原子体积的增大对密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导致钾的密度反而低于钠。
3、碱金属的密度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单质还原性增强,熔沸点降低,密度增大。元素金属性强的的单质还原性强,阳离子氧化性弱,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则相反。但是有个特例,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4、碱金属的密度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熔点和沸点降低,密度增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而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则相反。然而,钾是一个特例,其密度低于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