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镀银最早始于l800年,第一个镀银的专利是1838年由英国伯明翰的Elkington兄弟提出的,所用的镀液为碱性氰化物镀液,与他们发明的碱性氰化物镀黄金体系很类似。一个多世纪以来,镀银液的基本配方和当年的配方差别不大,仅仅是提高了银配位离子浓度以达到快速镀银的目的而已。
2、镀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其起源与Elkington兄弟在1838年英国伯明翰申请的首个镀银专利紧密相关。他们所采用的镀液是碱性氰化物,与他们先前发明的黄金镀液相似。尽管技术基础历经一个世纪,但镀银液的基本配方在本质上保持了稳定性,主要通过提高银配位离子浓度以提升镀银效率,从而实现快速镀银。
3、镀银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时Frary发现二硫化碳与乙醚等混合物可以作为硫氰酸盐镀银的光亮剂。随后,硫脲、黄原酸钾的硫化物、砷、锑、锡的硫化物等也被发现对提高镀银层的光亮度有显著效果。1939年,Weiner的发现证明硫代硫酸钠本身也是一种优良的光亮剂,能够提供光亮的镀银层。
4、年,美国Technic公司,提出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0~60000的聚亚胺化合物作为丁二酰亚胺无氰镀银的光亮剂,其用量,为0.001~1.0g/L,所用的聚亚胺有聚乙烯亚胺,聚丙烯亚胺和聚羟基乙烯亚胺。
5、最早 公布的关于电镀的文献是l800年由意大利Brug-natelli教授提出的镀银工艺,1805年他又提出了镀金工艺。到1840年,英国Elkington申请了氰化镀银的第一个专利,并于工业生产,这是电镀工业的开始他提出的镀银电解液一直沿用至今。向年,Jaohi获得了从酸性溶液中电镀钢的第一个专利。
6、镀银的意义 镀银技术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美观度,还为其赋予了更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镀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各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是因为重金属阳离子可以和蛋白质中游离的羧基形成不溶性的盐,在变性过程中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因此是一个化学变化。强酸、强碱使蛋白质变性,是因为强酸、强碱可以使蛋白质中的氢键断裂。
某些理化性质的改变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因为有些原来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由于结构松散而暴露出来,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点击查看图片蛋白质分子凝聚从溶液中析出,因此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结晶,易被蛋白酶水解。
在生物标本保存上,通过蛋白质变性,科学家可以将动物和昆虫制成固定标本,防止腐烂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对于科学研究和展示有着重要意义。
蛋白质变性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次级键和二硫键的破坏上,而不涉及一级结构的变化。变性蛋白质与天然蛋白质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性破坏,以及生物学活性的丧失,容易被蛋白酶分解。
尿素、乙醇、丙酮等,它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羟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去形成氢键,从而破坏了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但氢键不是化学键,因此在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所以,通常是一个物理变化。
蛋白质变性作用和变构作用(又叫做蛋白质别构效应)之间有3点不同,相关介绍具体如下:两者的实质不同:蛋白质变性作用的实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内部原有的特定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其性质和功能发生部分或全部丧失。
1、本题考查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分为四类:(1)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豆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盐、硫酸化物、磺酸化物。(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苯扎氯铵、苯扎溴铵。(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山梨坦、聚山梨酯等。
2、两性表面活性剂主要有四类:胺基丙酸型:RNH2+CH2CH2COO- 咪唑啉型:(见图)甜菜碱型:RN+(CH3)2CH2COO- 牛磺酸型:RN+(CH3)2(CH2)nSO3- 这类表面活性剂有等电点,pH在等电点附近溶解性差。但在强酸或强碱中易溶解。还有一个特点是杀菌性柔和。但它价钱高,用途不广。
3、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特点如下: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这类表面活性剂同时含有氨基和羧基,使其在不同的pH值下呈现阳离子或阴离子特性。常见的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包括N-烷基甘氨酸、N-烷基丙氨酸和N-烷基肌氨酸等。它们生物降解性好,毒性低,广泛应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和洗涤剂。
羧酸盐是一类由羧酸与碱反应生成的盐。甲酸盐是最简单的羧酸盐之一,其结构中含有一个羧甲基和一个金属离子。乙酸盐是醋酸和其他酸的衍生物形成的盐类,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和其他有机合成领域。丙酸盐是一类含有丙酸根离子的盐,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
甲酸盐一般溶于水,其主要成分含量有严格标准。外观为无色透明且有强烈刺激性酸味的液体,熔点为2℃,沸点为100.8℃。它具有相对较高的密度(23),饱和蒸气压在24℃时为33kPa,燃烧热为254kJ/mol。
甲酸的物化性质 易燃。能与水、乙醇、乙醚和甘油任意混溶,和大多数的极性有机溶剂混溶,在烃中也有一定的溶解性。相对密度(d204)220。折光率 3714。燃烧热254 kJ/mol,临界温度308 ℃,临界压力63 MPa。闪点69 ℃(开杯)。
大多数的甲酸盐溶于水。物化性质 主要成分:含量:一级≥90.0%; 二级≥80%。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强烈刺激性酸味。
根据原料来源分类 ①无机农药 由矿物原料加工制成的农药。如硫制剂的硫磺、石灰硫磺合剂;铜制剂的硫酸铜、波尔多液;磷化物的磷化铝等。②生物源农药 一类是植物性农药,是用天然植物加工制成的,所含有效成分是天然有机化合物,如除虫菊、烟草等。
按防治对象分类,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软体动物剂、杀线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等。(2)按来源分类,可分为矿物源农药(无机农药)、化学农药(有机合成农药)、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转基因生物、天敌生物等。
按照成分分类。有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有机合成农药。无机农药大多数由矿物原料加工制成,这类农药品种较少,目前应用的只有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植物性农药是用植物产品制成,如除虫菊、烟草、鱼藤等。微生物农药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造而成,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
按作用方式可分为,触杀性除草剂和内吸性除草剂 。
农药分类 农药主要分为:杀虫、杀菌、除草、杀鼠及植物调节剂。杀虫剂 (1)按用途分:农用、卫生、仓库、建筑、衣物杀虫剂;(2)按作用机理(方式)分:胃毒、内吸、触杀、熏蒸、特异剂(不育、驱避、拒食、性诱、昆虫调节剂);(3)按成分及来源分:无机、有机、生物杀虫剂。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鼠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按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分类:(一)胃毒剂:药剂通过害虫的口器及消化系统进入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如敌百虫。(二)触杀剂:药剂接触害虫的表皮或气孔渗入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如辛硫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