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过程:在2007年6月16日,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扬州举行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和投票,最终确定了“阋神星”这一中文名称。命名来源:该名称源于网友littledru在2006年9月19日于水木社区BBS上发表的文章,他提出的“阋神星”这一创意最终被采纳。
阋神星的名字来源于古罗马神话中的争吵之神。以下是关于阋神星名字由来的详细解释:古罗马神话背景:在古罗马神话中,阋神被视为争吵的象征,常常引发家族纷争甚至战争。这种冲突性和不和的象征意义被反映在阋神星的名字上,暗示这颗星可能与冲突和纷争有关。
关于其中文名称,早期众说纷纭,有音译“厄里斯”,也有意译如“闹神星”、“乱神星”。然而,2007年6月16日,一场在扬州举行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会议决定,鉴于矮行星Eris对太阳系结构的重要影响,经过充分讨论和投票,最终确定了“阋神星”这一意译名称,同时将它的卫星命名为“阋卫一”。
综上所述,阋神星是一个位于遥远柯伊伯带的冰冷天体,具有独特的命名、尺寸、距离、自转公转特性、卫星、缺乏星环、作为类冥天体的身份、极端的温度条件、特殊的大气现象以及不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
跟冥王星一样,阋神星也有一颗卫星,在国际天文联合会议上该卫星被正式命名为戴丝诺米娅。冥王星和阋神星都是外海王星天体,其轨道为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带。阋神星是在2003年被发现的,其主要成分是冰和甲烷。阋神星的直径比冥王星至少大15%,估计有2400千米,是已知的矮行星中最大的。
厄里斯最初被命名为2003 UB313(并被其发现小组称为电视勇士齐娜),是以古希腊不和谐和冲突女神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名字很合适,因为厄里斯的发现导致了关于行星定义的科学争论。
1、阋卫一的基本信息如下:发现日期:2005年9月10日,由美国天文学家米高·布朗与多位天文学家共同发现。分类:柯伊伯带天体,位于海王星轨道外侧的柯伊伯带区域。母行星:阋神星。轨道特性:半主轴:30,000至36,000千米之间。离心率:0,意味着其运动轨迹非常接近圆形。公转周期:大约14日。轨道倾角:未知。
2、米高·布朗与多位天文学家共同发现了一个名为阋卫的柯伊伯带天体,发现日期为2005年9月10日。这个发现使阋卫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天体。阋卫拥有一个其他编号为S/2005 (2003 UB313)的卫星,它与母行星阋神星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天文学界的极大兴趣。
3、基本信息:阋神星是太阳系边缘的一个小行星,属于柯伊伯带及海王星外天体的矮行星。其大小和光度受其大小和反照率影响,科学家推测其反照率可能在0.6左右,直径大约为2,900公里。与冥王星的比较:阋神星通常被认为比冥王星稍大,其直径接近或略大于冥王星的直径。
4、同时将其卫星“Dysnomia”定名为“阋卫一”。“阋神星”这个名字,是取自水木社区BBS中,网友littledrunk于2006年9月19日发表的文章。阋,xì ,音“隙、细”,不和,争吵的意思。《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

1、综合以上分析,妊神星的质量约为2×10^21 kg,体积相对较小但密度较高,这表明妊神星可能由岩石构成。妊神星的高速自转和形状特征,为我们深入研究其构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2、在体积方面,如果它只是一颗普通的天体,便只能以猜测来估计其大小。同时,人们观测得2003 EL61的光度变化颇大,比冥王星每6天自转周期出现的35%光度变化还要大。
3、妊神星的物理属性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特性。质量约为2×10^15克,占冥王星系统质量的28%和月球质量的6%,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妊神星本体。通过测量其卫星轨道,可以推算出其大小。尽管亮度高可能源于体积大或高反照率,但妊神星的热辐射测量为其提供了反照率估计,进而估算了其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