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国古代,弓箭的最大射程通常在200米左右,而有效射程则在120米以内。这意味着在战斗中,双方弓箭手真正能够有效交火的距离大约在100米左右。 至于单兵弩,虽然史书中记载了各种惊人的数据,但实际上在战斗中,弩通常是以平射的方式使用。
2、弓箭的射程通常在100至300米,甚至可达400米,这取决于射手的臂力。古代一石弓的重量约为30至60公斤,一般的弓约为3石,强弓可达5石。 弓箭的速度可达每秒40米,其重力足以压倒性地穿透防护。一般护甲难以抵挡。
3、古代弓箭能射50到70米。古代没有复合弓,只有英式长弓和反曲弓,一般而言满弓拉力都不会超过100磅,45度的仰角,落点射程可以达到300米,但有效杀伤距离很短,不超过70米,如果只是一般的弓磅45/60磅, 距离就更短, 杀伤只能在30/45米之间。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骑兵靠速度克火器那是在古代才有用的。当时火炮射程短、射速低、精度差,面对骑兵冲锋的时候往往只能打出1-2轮,所以当时的炮兵一般需要其他兵种掩护。而到了近代,火炮性能的提升让骑兵在面对炮兵时遇到了和面对机枪时同样的问题。
重步兵克制骑兵。具体原因如下:正面防御优势:训练有素的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重骑兵具有明显优势。他们通常使用长兵器,能够有效抵御骑兵的冲击。多种战术手段:步兵有多种方法对付骑兵,例如在战场上挖陷阱、装置绊马索、使用长枪等,这些都能有效削弱骑兵的战斗力。
所谓轻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优势是机动性大增,可以扰乱对手的阵型,打击敌人士气,但如果指望轻骑兵出其不意制造大规模杀伤,这就不现实了。而重骑兵就是战士和马匹都身披铠甲,目的就是冲垮敌军,给对手带来致命一击。
密集结阵是人类自身对抗动能的简单办法。盾墙作为欧洲步兵战术的主流,无论对抗当时步兵还是骑兵都有良好的效果。中世纪的盾墙在对抗未大规模使用夹枪集团冲锋的骑兵时,展现出极强的防御力。长兵器结阵,如长枪、戟等,也是对抗骑兵的重要手段。
所以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把马给处理了。步兵一般会挥着比较长的武器,比如长矛或者长棍,在骑兵奔向自己的时候,用力的挥动长矛和长棍,就可以把对方的马放倒,骑兵自然也要摔下马来。骑兵这一摔就已经没了半条命了,然后步兵这个时候再利用手上的冷兵器打击对方,可以说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
最好要采用环形阵法。 环状阵法,类似于现代的“环形工事”。外围以盾牌进行防御,长矛和大车防止骑兵冲击;内层弓弩手进行截杀骑兵的任务。 汉武帝时期名将李陵就曾这样大败匈奴(只是后援不利而投降)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
简单的概括为:防御力强的重甲和盾牌,长兵器近身战斗,掩护弓箭手或弩手实施远程打击。
1、在金国强盛的时候,拐子马的战斗意识极强,士兵训练有素,可以面对数倍的敌人发起冲锋,并且战而胜之,但是在金朝衰落的时候,拐子马战斗力就很弱了,可以看出拐子马真正的战斗力并不在于他们的作战方式和装备,而在于那些训练有素的精锐骑兵。
2、由此可知所谓拐子马应该就是大军两翼之精锐骑兵,这也就代表着当年岳飞并没有全歼拐子马,而是将其重创了,毕竟这不是一个兵种而是一个统称。顺带一提,铁浮屠就是金兀术的重装骑兵。
3、这样,“拐子”就是“侧翼”之意,“两拐子”就指左右两翼,而“两拐子马”或“东西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铁浮图”是指重铠全装的金军铁骑,主要指金兀术的侍卫军等,又号“铁塔兵”,主要指其用铁盔甲防御严密,马背上还铺毡枕,它与“拐子马”是两个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