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反应速度,保证产物的纯度。2-甲基-2-氯丙烷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反应中生成的氢氯酸需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

-甲基-2-氯丙烷的分子式为C4H9Cl,无色液体。凝固点-21℃,沸点52℃,相对密度0.874(15/4℃),折光率3856,闪点0℃。能与醇、醚混溶,难溶于水。
-氯丙稀不能与正丙醇钠反应。正丙醇钠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为C3H7NaO,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2-甲基-2-氯丙烯不存在,2甲基2氯丙烷不能与正丙醇钠反应。2-氯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H?Cl,为无色透明液体,微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醚、苯,主要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和溶剂。
产率过低原因:叔丁醇与浓盐酸反应不够充分。分液洗涤过程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开关没控制好,造成漏液,损失部分产物。干燥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过多,产品吸附在氯化钙上,造成损失。产物转移过程中造成损失。
烯烃一般只与氯气(卤素)加成 ,但丙烯有一个甲基(—CH3)所以它就具备了烷烃的性质(与卤素单质光照发生取代反应)。 所以光照条件下,氯气分子会发生均裂,它从甲基中夺取氢原子就形成了自由基,通过自由基反应而发生取代反应。
1、产率过低原因:叔丁醇与浓盐酸反应不够充分。分液洗涤过程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开关没控制好,造成漏液,损失部分产物。干燥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过多,产品吸附在氯化钙上,造成损失。产物转移过程中造成损失。
2、g。2-甲基-2-氯丙烷的分子量为 95,理论产量为 2×95÷74=75g,经称量所得产品产量为8g,产率为 22%。甲基,甲烷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下的电中性的一价基团。
3、如果按SN1机制反应,就有重排产物产生,如2-戊醇与溴氢酸反应有86%2-溴戊烷与14%3-溴戊烷;异丁醇在氢溴酸与硫酸中加热反应,有80%异丁基溴与20%三级丁基溴,新戊醇由于β位位阻太大,得到的是重排产物2-甲基-2-溴丁烷。
4、你应该是直接用的溴丙烷或者氯丙烷直接付-克烷基化的吧,这样会发生碳正离子的重排,大多数会生成异丙苯。如果用丙酰氯进行付-克酰基化反应,则会得到单一产物正丙基苯(控制丙酰氯的量,防止二酰基化产物)。
5、先由1-丙醇消去反应制丙烯,再由丙烯与氯化氢加成制2-氯丙烷,最后由2-氯丙烷水解得2-丙醇。毒性 卤素是强毒性基,卤代烃一般比母体烃类的毒性大。卤代烃经皮肤吸收后,侵犯神经中枢或作用于内脏器官,引起中毒。一般来说,碘代烃毒性最大,溴代烃、氯代烃、氟代烃毒性依次降低。
碳酸钾不能用于干燥2-甲基2-氯丙烷,是因为2-甲基2-氯丙烷太活泼。2-甲基2-氯丙烷的另一个化学名称就是叔氯丁烷,叔丁基正离子特别稳定,叔氯丁烷中的氯在碱性物质的作用下,很容易掉下来,形成叔丁基正离子,叔丁基正离子然后脱掉一个氢形成异丁烯。
可以使用硝酸银的醇溶液鉴别。1-氯丁烷加热后才能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2-氯丁烷片刻后即可产生白色沉淀,而2-甲基2-氯丙烷在室温下立刻会产生白色沉淀。根据沉淀产生的快慢即可鉴别。这里利用的是卤代烃与硝酸银醇溶液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进行鉴别的。
在Sn1反应中由于生成了碳正离子中间体,所以重排是这种反应的重要特征,也是支持Sn1机理的重要实验根据。如果一个亲核取代反应中有重排现象,那么这种取代一般都是Sn1机理。但要注意,如果某亲核取代反应中没有重排,则不能否定Sn1机理存在的可能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Sn1反应都会发生重排。
用于肾小管性酸中毒的鉴别诊断时,已有酸中毒者不需再做氯化铵负荷试验,以免加重酸中毒。不良反应服用后有恶心,偶出现呕吐。过量或长期服用可造成酸中毒和低钾血症。⑴氯化铵过量可致高氯性酸中毒,低钾及低钠血症。⑵肝功能不全时,因肝脏不能将铵离子转化为尿素而发生氨中毒。⑶口服氯化铵可有胃肠道反应。
结构中含水量有脂环,环氧基连接在脂环上由于合成中不用环氧氯丙烷作原料,因此产品的有机氯含量为0,具有优良的电性能,高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耐电弧性耐漏电痕迹檄好。固化产物交联密度大,耐热性高,耐候性好,耐紫外光以及抗电子辐射。
不反应。碳酸钾,白色结晶粉末。密度428g/cm3。熔点891℃,沸点时分解,相对分子量1321。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不溶于乙醇、丙酮和乙醚。吸湿性强,暴露在空气中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变为碳酸氢钾,应密封包装。水合物有一水物、二水物、三水物。碳酸钾水溶液呈碱性。不溶于乙醇及醚。
C6H5-CH=CH-CHO (名称为3-苯基-2-烯基-1-丙醛)(因为首先能被Cu(OH)2氧化的那肯定有醛基,又因为F能与2分子的氢气加成生成相应的芳香醇,所以除了醛基(和苯环)外,F分子中还有1个双键,即C=C双键,又根据生成醇为3-苯基-1-丙醇,所以就可判断F为C6H5-CH=CH-CHO。
-2甲基丙烷,没法消去的也没法催化氢化。如果是在碳链骨架上对应的卤代烃发生消去的话,有可能形成1-戊烯,2-戊烯,2-甲基-1-丁烯,2-甲基-2丁烯,3-甲基-1-丁烯。
-二氯丙烷不可以在两个氯原子分别连接的碳上发生消去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发生在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CH3-CHCl-CH2Cl→CH3C≡CH+2HCl(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1,2-二氯丙烷发生消去反应,有另一种产物:CH2=C=CH2,由于它极不稳定,马上异构成丙炔,所以完全消去只能生成丙炔。
-甲基-2-氯丙烷的分子式为C4H9Cl,无色液体。凝固点-21℃,沸点52℃,相对密度0.874(15/4℃),折光率3856,闪点0℃。能与醇、醚混溶,难溶于水。
先在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2—甲基—1—丙烯,然后2—甲基—1—丙烯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甲基—2—丙烷。在高中阶段,这类卤素原子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基本采用上述方法。
B 试题分析:2-氯丙烷中只有1个取代基Cl, 中有2个取代基-OH,所以2-氯丙烷先消去生成碳碳双键再与卤素单质发生加成反应,最后水解得到产物,故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