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的孔隙度很小,一般为0.1~3%,很少有达5%的。岩石变质后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变质作用的性质。在区域变质性质中,绿片岩相岩石的密度一般比原岩小,其他深变质相岩石的密度比原岩大。
岩石的物理性质对于研究其力学性质至关重要,其中孔隙度是指岩石试样内部空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比例。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力学性能,通常情况下,孔隙度越大,岩石的力学性能越差。密度或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岩石的重量,单位为kN/m。
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密度、磁性(包括磁化率、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以及剩余磁化强度同感应磁化强度的比值等)、电性(包括电导率、电容率、极化率等)、孔隙度、渗透率、弹性波速度、导热性、放射性、热学性质(热导率、热容)、硬度等。这里仅介绍几种对理解岩石过程和深部地质最重要的物理性质。
岩石物理性质包括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密度、孔隙率、弹性波速、磁化率、电阻率、放射性等,岩石热物理性质包括岩石热导率、热容量、生热率。在浅层地温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密度、孔隙率和热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方面,重量是岩石的重要属性,它包括比重和重度,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岩石的密度和重量。岩石的重度受矿物比重、孔隙性和含水状况影响。孔隙性是衡量岩石中孔隙发育程度的指标,孔隙度即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例,它由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决定。

石英砂岩的密度范围是6至71克/立方厘米。1 砂岩的密度范围是2至0克/立方厘米。
山岩的密度因不同的岩石类型而异。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的岩石密度在6至3克/立方厘米之间。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岩石类型的多样性: 自然界中的岩石因其形成环境、成分和结构的差异而多种多样。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岩石的密度。例如,火成岩的密度通常较高,而沉积岩的密度则可能较低。
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灰岩密度的答案一般在6至8克/立方厘米之间。以下是 灰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它的密度受到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孔隙度以及与其他矿物的交织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灰岩的密度较为稳定,处于上述范围内。
不同类型岩石的密度如下: 花岗岩:颗粒密度约50-84g/cm,块体密度约30-80g/cm。 闪长岩:颗粒密度约60-10g/cm,块体密度约52-96g/cm。 辉绿岩:颗粒密度约60-10g/cm,块体密度约53-97g/cm。
石头的密度是一个关键物理特性,它衡量的是单位体积内质量的量度。这个数值会因石头的成分和构造而变化。一般来说,常见的岩石密度范围在5到0克每立方厘米,大理石的密度相对较高,约在6至9克/立方厘米,花岗岩则稍轻,约6至7克/立方厘米。
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一般来讲,金属矿石具有较大的密度,其变化范围是5~0g/cm3;大部分非金属矿石的密度值较小,岩石的密度在2~5g/cm3之间(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2~0g/cm3,常见值为7~7g/cm3。
其他常见岩石和矿物:如花岗石、正长岩、闪长岩等岩石的密度普遍在5~3之间,远低于方铅矿和自然金等矿物。注意:上述排名是基于提供的信息进行的相对排序,并不涵盖所有可能的矿物和岩石类型。在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其他密度各异的矿物和岩石。
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岩石的密度主要受三种因素控制。即构成岩石物质的矿物颗粒的密度、孔隙度和孔隙 中的流体。对于沉积岩来讲,密度主要受孔隙度控制,孔隙度一般随沉积物的固结作用和 成岩作用的增强而减小。此外,沉积岩的密度随着岩石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加大,且随着埋 深的加大也逐渐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