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还是用数据(不要物理单位)来做比方吧。假设管内水温80度,外面空气的温度为40度,外面水的温度20度,温差就分别是40和60。如果无水垢时热阻是1,温差/热阻就分别是40和60;如果有水垢后热阻是2,温差/热阻就分别是20和30。风冷时减少了20,水冷时减少了30,显然,后者受的影响较大。
2、首先,我们来探讨弹性碰撞。在弹性碰撞中,能量损失为零,通过联立公式可以解得碰撞后两个物体的速度。若两物体质量相等,则碰撞后速度会相互交换。例如,假设小车质量为2m,静止在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以水平速度v滑上小车,恰好能够到达管道最高点并从左端滑出。
3、在相同的圆形管道中,我们分别考察了粘油和清水的流动情况。当雷诺数Re相等时,我们可以通过雷诺数的计算公式来分析两者的流动特性。雷诺数的计算公式为:Re=管径×流速÷运动粘度。这里,管径是固定的,而粘油的运动粘度大于清水的运动粘度。因此,在雷诺数相等的条件下,粘油的流速会大于清水的流速。

通过排水法,可以直接测量出被测物体的体积,且不会对物体造成损害。物体的重量可以直接通过天平测量,从而可以得出物体的密度比值。进行密度实验时,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确保天平准确并调零。
是。具体步骤: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再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所谓适量是指既能将物体完全浸没又不会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读出此时水的体积数V1。用细线将物体拴住,沿量筒壁缓缓滑下直至完全浸没,读出此时的体积数V2。利用密度公式即可求出物体的密度:p=m/(V2-V1)。
阿基米德排水法测密度是通过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排液体积来计算其密度的科学方法。具体方法和原理如下:基本原理:当一个物体被完全或部分地浸入液体中时,它会排开等于其体积的液体。这部分被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天平读数的变化来得知。
- 通过直接将物体投入水中,排水法能够无损且准确地测量出被测物体的体积。- 通过天平称量物体的重量,结合体积数据,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密度比值。使用排水法测量未知物体密度的步骤: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排水法是一种无损且准确的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通过将物体直接投入水中,可以方便地得到其体积。同时,物体的重量可以直接通过称量获得,结合体积信息,我们可以计算出该物体的密度比值。使用排水法测量未知物体的密度,首先需要使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1、水的凝固点:在1atm下,水的凝固点是0℃。水的密度:在4℃时,水的密度达到最大,为1克/毫升。水的比热:水的比热为1千卡/克·摄氏度,远高于一般物质,因此水的温度相对不易变化。水的化学性质:水作为良好溶剂:自然界中的水含有微量的重水。
2、在1atm下水的沸点为100℃。水的凝固点:1atm下水的凝固点为0℃。水的密度:4℃水的密度最大,为1g/ml。水的比热:1k cal/g ℃,比一般物质大,因此水比其它一般物质温度较不易变动。水的化学性质:水为良好溶剂:重水:自然界水中含极少量重水。
3、水能导电。因为水是弱电解质,而纯水不导电,是因为没有载流子。或者说载流子很少。而一般喝的所谓纯净水,只是去除了一部分水中杂质,和一些杂质离子。并不是没有载流子了。
1、水能被压缩,但所需要的压力特别大,大概需要1~10万个大气压。在持续地对水进行加压过程中,压力会破坏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从低密度结构逐渐演变成高密度结构,即从液态形式变成固态形式。而当压力消除的时候,水又会迅速的从固态变成液态水。
2、水确实能够被压缩,尽管这种压缩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察觉。在高压环境下,水分子间的距离会有所减小,导致水体体积缩小。例如,在深海中,由于巨大的水压,水分子间的距离被压缩,使得水体密度增加。
3、所以,根据水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力的强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水是不能被压缩的。这个结论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4、水能压缩。因任何的物体都可被压缩,只需施加足够大的压力即可,当受200大气压作用时,水体积可以缩小1%左右。由于压力值很大而水体积缩小得很小,通常看成水是不可压缩。产生原因是水分子间的间隙在临界尺寸范围,如果要压缩而减小分子间的距离,分子间就会产生较大的斥力,故很难压缩。
5、已经不是简答的水了,它们已经变成中子态了,我们常说的中子星便是这个形态。还可以继续压缩吗?当然可以。中子态的水再进一步的演变即就是黑洞。前不久,人类首次公布了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的冲洗整整花费了科学家10年的时间。世界最大,无奇不有。只要我们愿意探究,有趣的事物其实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