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又称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英文名为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其分子式为CH2=CCH3COOCH2CH2OH,分子量为130.14,CAS号为868-77-9。这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流动的液体,具有较低的熔点(-12℃)和沸点(95℃)。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是一种常用于制作美瞳隐形眼镜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透氧性和水合性,能够保持眼球的湿润和舒适,有助于提供清晰的视觉效果。相比其他材料,使用HEMA制作的美瞳隐形眼镜较为舒适。然而,是否适合使用美瞳隐形眼镜仍取决于个人情况。
美瞳的制作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羟乙脂(PHEMA)HEMA混合材料:以HEMA为基质加入其他辅料的亲水性软镜材料 非HEMA材料:不含有HEMA成分的亲水性软镜材料。是以硬镜材料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基质,加入其它单体成分,从而成为软性亲水性材料。优点:质地柔软、有良好的可塑性、配戴十分舒适、适应时间短。

甲基丙烯酸乙酯具有显著的危险特性,首要的隐患在于其易燃性质。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便可能形成极具爆炸风险的混合物。在暴露于明火或高温环境下,这种化合物极有可能引发剧烈燃烧和爆炸事故。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在受热、光和紫外线的作用下易发生聚合,粘度逐渐增加,严重时整个容器的单体可全部发生不规则爆发性聚合。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的风险术语/ 该物质具有如下危险特性:R20/22/: 吸入和吞食时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强烈提示应避免不当接触。在使用或处理过程中,务必确保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操作,以防吸入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R36/37/38/: 对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具有刺激性。
危险特性:遇明火或高温可燃,与强氧化剂接触会引发化学反应。易自聚,高温下聚合反应加剧,可能导致容器破裂和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穿着防护服,从上风向灭火。
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容易自聚,聚合反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急骤加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1、硅水凝胶: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有亲水性,具有双位相材料构架,即拥有氟硅和水凝胶两种通道。常被用来制作高档隐形眼镜。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又称MMA,重要的化工原料,是生产透明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单体。
2、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是一种常用于制作美瞳隐形眼镜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透氧性和水合性,能够保持眼球的湿润和舒适,有助于提供清晰的视觉效果。相比其他材料,使用HEMA制作的美瞳隐形眼镜较为舒适。然而,是否适合使用美瞳隐形眼镜仍取决于个人情况。
3、隐形眼镜片主要使用有机聚合物材料制成。这些聚合物包括甲基丙烯酸甲脂、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乙突然袭击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酸甘油脂等成分。在合成过程中,还会加入交联剂,如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以促进聚合反应。通过各种化学和物理方法,这些材料最终形成我们所熟知的隐形眼镜片。
4、缩短镜片的使用寿命。采用非离子材料制作的隐形眼镜是首选。因为我们泪液中分泌的蛋白质和油脂呈离子性带正电,而离子性材料本身带有负电荷,很容易吸附蛋白质。而不带任何电荷的非离子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蛋白质和脂质的沉淀,所以选择这种抗垢非离子材料的隐形眼镜是健康的保证。
5、Polymacon是一种非离子材质,为隐形眼镜的一种材质。这种材质的特点是柔弱无骨,很多普通的非日抛镜片都会采用这种材质,其抗蛋白沉淀也更为纯净。其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是一种用来制作隐形眼镜的材质。
6、而HEMA,即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是一种非离子型水凝胶材料,在隐形眼镜制造中被广泛应用。它因其出色的透氧性能、机械强度以及良好的水分吸收性,成为制作隐形眼镜的主要材料之一。在隐形眼镜制造过程中,HEMA因其优秀的透氧性能和机械强度,以及较好的水分吸收性,常被用作镜片的主体材料。
1、丙烯酸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及合成树脂单体,是聚合速度非常快的乙烯类单体。是最简单的不饱和羧酸,由一个乙烯基和一个羧基组成。纯的丙烯酸是无色澄清液体,带有特征的刺激性气味。它可与水、醇、醚和氯仿互溶,是由从炼油厂得到的丙烯制备的。
2、与安息香醚相比,其稳定性明显提高,贮存寿命较长,紫外吸收范围广,聚合快,应用也颇为广泛,如2-羟基-2-甲基-1-苯基甲酮(PI 1173)等。这类光引发剂紫外吸收范围广,贮存寿命长,无黄变现象,逐渐取代了老一代的产品。目前广泛使用的裂解型自由基引发剂还有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PI 18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