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是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行星。这个新星球是棉花糖的形状。虽然之前也曾出现过一些类似棉花糖的行星,但这次科学家发现的棉花糖行星距离地球超过2600光年。这是一段很长的距离。在这样的距离发现这颗棉花糖行星,意义重大。这次,科学家发现了3颗棉花糖行星,而且这3颗行星都很年轻。
2、但是,通过科学家们对太阳系外的行星的研究发现,以七个地球大小的岩石行星而闻名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形成于54亿至98亿年前的某个地方,大小为太阳的9%,是一颗极微弱的M矮星,但它比我们的太阳系更安全。并且,它的所有行星都非常靠近,位于水星轨道内。
3、幸神星(Tyche):2011年2月15日消息[2],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新行星,质量或是木星4倍,将成为第九大行星和最大行星,轨道距离太阳有约15,000天文单位远。
4、Coconts -2b是一颗年轻的气态巨行星,它的质量大约是木星的6倍,尽管它围绕运行的红矮星Coconts -2,质量仅为太阳的三分之一,而且它的年龄也要比太阳大,但是,由于红矮星的寿命都非常长,所以,Coconts -2仍然是一个年轻的恒星系统,Coconts -2b也是其中的年轻成员。
5、黑暗世界 ,这颗行星黑的离谱,整个星球表面比碳还黑。最黑的行星。美国科学家们宣称他们借助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空间望远镜首次在银河系中发现一颗“比炭还黑”的行星。这颗新发现的行星大小约和木星相仿,距离其中央母恒星仅有大约300万英里(约合483万公里)。
1、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新的全球构造学说,板块构造说的建立标志人类进入革命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滑动,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在移动中相互挤压,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地球板块之间相互运动;地幔对流作用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2、板块构造说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由于板块构造新理论的出现,地球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意义十分重大。目前板块构造说已经成为综合多学科成果的主要理论框架,成为现代流行的被普遍接受的最新理论形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底扩张的现象已被证实,大陆漂移的假说也被普遍承认。
3、板块构造理论,是从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态的一把钥匙。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地球表层主要有6个基本板块。
4、板块构造论(又称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5、板块构造说的解释 一种关于全球构造的理论。是在大陆 漂移 说、海底扩张说的 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以全球整体的观点 研究 地球科学。

1、近年来大陆地质研究成果表明,来自地球深部软流圈或上地幔玄武质岩浆和下地壳底部花岗质岩浆的底侵作用也是大陆岩石圈生长的一种方式,称为大陆垂直增生和改造的方式,陆壳侧向水平增生并不是地壳生长的唯一方式。
2、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岩石圈与深部对流地幔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作用,是稳定克拉通岩石圈遭受改造甚至破坏的深部机制,同时还是地球深、浅部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显著影响着地球深部的对流和地表的构造过程。
3、岩石圈的结构分层和流变性质是控制大陆构造形成演化,尤其是控制大陆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之一,也是探讨大陆动力学的基础。因此,对岩石圈结构分层和流变性研究也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前沿课题。(5)深部作用及其过程 21世纪人类将面临能源、矿产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社会问题。
4、通过对华北北部麻粒岩相带地质演化及其深成地质作用研究,在麻粒岩相带南亚带内,首次发现高压麻粒岩和退变榴辉岩岩片,提高了我国前寒武纪岩石圈的研究水平,为深入理解克拉通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深部地壳出露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5、造山带和盆地是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也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基础。目前,关于大陆造山带和盆地的研究正向系统地探索隆坳转换机制、深部地质过程和动态演化规律方向发展。以下几个方面颇受重视。
1、原始陆核为原始大陆壳的残存体,在本区为首次发现,出露面积小,研究程度不高,依据其岩石同位素年龄值,其形成时代初步定为古太古代—中太古代(3600~2800Ma)。
2、中太古代,特别是在末期(2800Ma),经过迁西运动(或阜平运动),在原古太古代地壳上的增生体或新生的洋盆,经褶皱、变质、岩浆活动、挤压抬升等地质作用,形成大小不等的陆块群,成为在新太古代形成规模较大的古大陆(或古陆块)的陆核。
3、塔里木陆块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的地层出露于阿尔金山北坡和塔里木东北缘,古元古代晚期以正常沉积岩为主,与古元古代早期或更早形成的陆核共同组成塔里木陆块的结晶基底,其时代可能稍晚于华北,大致相当于华北陆块的滹沱期。
4、第一阶段为古陆核形成阶段。主要发生在古太古代,这时地壳是处于活动状态,并在活动过程中将微小或较小型的硅铝质地体聚合成规模较大的陆核,而物质组分的分异与富集则不明显。第二阶段为陆块形成阶段。
5、自此,在胶西北地区形成了不成熟的原始陆核。中太古代晚期陆核拼贴,产生高温区域变质作用(麻粒岩相)、挤压褶皱及韧性剪切带。这一过程形成了本区的太古宙高级区。
1、科学家们已经知道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克,地球密度是每立方厘米5克,几乎相差一半。哈洛德·尤里博士等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月球重心空虚所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月球权威尔金斯博士甚至估计月球中有体积约1400万立方英里的空洞。
2、瓦欣和谢尔巴科夫推测月球内部是一个空洞,列举了月球密度的证据:月球的密度为33克/立方厘米,而地球密度是5克/立方厘米,相差悬殊。月球内部的空洞造成了这种现象。他们两人得出结论说,月球的直径达3476千米,个头如此之大而密度如此之小,由此可认为月球有一个较薄的壳体。
3、关于月球是否空心的探究,科学界存在多种理论和观点。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科学证据和理论: 月球密度之谜:月球的平均密度为35克/立方厘米,而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1克/立方厘米。如果月球是完全实心的,其密度应该与地球相近。这导致了一些科学家提出月球可能是空心的假设,认为月球内部存在大量的空洞。
4、目前还不太好说,确实有一些证据表明月球内部有空心部分,但还无法就此下结论。很多人对月球空心的模型,认为月球就是一个厚厚的球壳,然后月球中心部分是空的,甚至还有小说杜撰里面住着外星人;这当然是不对的,就算月球有空心部分,也是在内部分布不均,就像地壳中的岩洞一样。
5、证据就在科学家发现的“二枚贝”化石上。二枚贝的成长速度会随着潮汐的涨落而变化,一边成长一边形成树木年轮一样的条纹,条纹数量和宽度依潮湿的大小而异。根据这些条文数量和宽度,科学家发现,大约5亿年前,地球一天只有21小时,1年有410天。月球的构造 据猜想,月球可能是空心的。
6、最近,支持巨大冲撞假说的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NASA的一个重要发现。美国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局的月球探测器“Lunarprospecter”对月球的引力场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月球内核的半径可达22 0-450公里。而地球地核的半径则达3500公里,占了地球总质量的30%。
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坚硬层,位于软流圈之上,厚度大约在60至120公里之间。 岩石圈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等组成,涵盖了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 岩石圈的底部是地震波低速带,它与软流圈之间存在一个部分熔融层,而软流圈本身大约厚100公里。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
岩石是地球内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形成于地壳和上地幔的部位。这些天然产出的物质,由稳定的矿物或玻璃状物质组成,并按照特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地球表层及其下部的物质基础。根据它们的形成过程,岩石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地球内部压力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物质的密度来估算:岩石学 式中:ρ——密度;g——重力加速度,h——埋深。在地壳范围内,压力与深度的关系为深度每增加3km时,压力增高0.1GPa。三大类岩石在地球表层的分布 本节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来介绍三大类岩石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