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比冰更重。在相同的体积下,水比冰更重。冰是水在低温下凝固形成的固态物质,水是液态物质。当水冷却到冰点以下时,水分子会减慢运动并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冰。由于冰的分子排列比液态水更为紧密,冰的密度相对较高。当冰融化成水时,分子间的排列结构变得更加松散,导致水的密度较低。
2、同体积的冰和水,水重。同重量的冰和水,冰体积大。有一种很特别的物质却并不遵循这个道理,那就是水,有时候它是冷胀热缩。经过多次的实验得出结论:当水结成冰时,其体积会增长1/11。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缔合这样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
3、冰比水重。冰和水的重量比较,受到温度和状态的影响。在相同的体积下,冰的重量会比水重。这是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但在固态下,其分子间的排列更加紧密,因此其体积会大于液态的水。而重量上,由于其固体形态和更大的体积,使得冰的重量大于相同体积的水。
4、因此,一桶水和一桶冰如果体积相等,那么水会比冰更重。
5、同一容器内,水的重量通常会比冰更重。这是因为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立方米(在4℃时),而冰的密度则降至900千克/立方米。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更大的物质自然会有更重的质量。水是一种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它是无毒且可饮用的。

一吨等于1立方米。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吨是质量的单位,而立方米是体积的单位。水和冰的密度接近1千克每立方米,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一吨等于一立方米。 水的密度在4摄氏度时最大,为1000千克每立方米。
在常温常压下,一立方水的重量为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然而,水的密度会随着温度和气压的变化而变化。当气压升高且温度降低(未结冰),水的密度增大,这时候一立方水的重量将超过1吨。相反,如果气压降低,温度升高,水的密度减小,一立方水的重量就会小于1吨。
冰的密度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一般而言,冰在常温下的密度约为0.9167克/立方厘米或917千克/立方米。这意味着一立方厘米的冰,其质量大约是0.9167克,或者说一立方米的冰,其质量大约是917千克。冰的密度相对较低,这是由其分子结构决定的。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因为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外界的热量,从而形成水分子溢于空气中。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是水在低温环境下凝结而成。根据m=pv,质量不变,密度大的体积小。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资料拓展在常压环境下,冰的熔点为0℃。
当冰悬浮在水中时,冰融化成水后,水的体积变小。原因: 首先,冰的密度小于水,因此冰只能漂浮在水面上或悬浮在水中。浮力(F浮)等于排开水的重力(G排),也等于冰的重力(G冰)。当冰融化成水时,质量不变,即重力不变。因此,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等于冰排开水的体积。
当冰块融化后,其密度减小,体积增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相同质量的冰融化后变成水,其体积会增加。然而,根据密度计算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我们知道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冰的体积大于水的体积。
相应地,当冰融化成水时,体积会缩小。 融化后的冰体积小于原来的冰体积。 因此,水面会下降。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因为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外界的热量,使得冰晶结构解体,水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由水在低温环境下凝结而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冰融化成水后,质量保持不变。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在常压环境下,冰的熔点为0℃。
一千克的水变成冰还是一千克的。因为质量守恒。
一般情况下,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导致体积变大,而质量不变,所以密度减小。但也有例外,如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高于或低于4℃时密度都减小。
初中物理常见的物质密度如下: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每立方米。这是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一个基础数据,它表示单位体积内水的质量。冰的密度 冰的密度是900千克每立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冰的密度比水小,这也是冰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初中物理常见的物质密度如下:水:密度是1000千克每立方米。水是最常见的液体之一,在常温常压下具有固定的密度。冰:密度是900千克每立方米。冰是水的固态形式,其密度低于液态水,这是因为冰中的分子排列方式导致体积膨胀。酒精:密度是800千克每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