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毒性:LD50:121mg/kg(大鼠经口);890mg/kg(兔经皮)。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将小鼠暴露于含有饱和该品蒸气的空气中,短暂接触看来无害,但反复接触却能引起死亡:大鼠在室温下吸入大致为蒸气饱和的空气以后,尚能存活。代谢:该品通过破损皮肤、胃肠道及呼吸道的黏膜而吸收。
2、邻甲酚对环境有害,对水体有污染风险。在生物降解性上,对氨氮的硝化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会有影响。操作时需严格遵守安全制度,如密闭操作、防火防爆、个人防护等。一旦发生皮肤、眼睛或吸入接触,应立即采取相应清洗和急救措施,并就医。
3、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4、然而,对甲酚的毒性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与邻甲酚和间甲酚相比。这种毒性差异源于对甲酚分子结构中的特定位置上的甲基,这一基团使得对甲酚的化学活性高于邻甲酚和间甲酚,从而增加了其毒性。对甲酚的生产工艺技术较为复杂,全球范围内能够生产这一产品的国家和企业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
5、长时期吸入低浓度的甲酚蒸气,会使消化器官和神经受损,引起下咽困难,唾液过多,下泻,食欲减退,头痛,眼花,精神不安定,慢性肾炎,苯酚尿等。甲酚和苯酚一样能使蛋白质变性,与皮肤接触时使皮肤受损,出现斑疹。经皮肤吸收也能引起中毒。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21mg/m3。
苯酚和对甲基苯酚分子间的作用力是:色散力,四种力都有,除了氢键意外的都有,色散力、诱导力,NaCl不是分子。取向力是指两个极性分子间的固定偶极之间的正负电吸引作用,诱导力是指一个极性分子的固定偶极诱导一个非极性分子产生瞬时偶极而产生的力。
色散力是分子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当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对称,形成极性时,会产生电性分布不均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不同极性的分子之间就会产生色散力。色散力在所有的分子间都存在,尤其在非极性分子之间更为显著。
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等。色散力,瞬时偶极和瞬时偶极之间产生的吸引力。瞬时偶极,由于分子在某瞬间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所产生的一种偶极,色散力普遍存在于一切分子之间。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之间,只有色散力。

1、由水杨醛和二甲基硫酸在碱液中作用而得;(2)将邻甲基苯酚甲基化,生成邻甲基苯甲醚,然后再氧化而制得。或将邻甲氧基苯丙烯氧化经蒸馏而得。
2、邻甲氧基苯甲醛,一种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其主要特性如下:密度:127 克/立方厘米,表明它在常态下的物质堆积密度较为明显。熔点与沸点:它的熔点在34-40°C范围,这意味着在较低的温度下,邻甲氧基苯甲醛会呈现固态;而沸点高达238°C,表明其在较高的温度下会转变为气态。
3、在自然界中,甲氧基苯甲醛可以在茴香油、小茴香油、莳萝油、金合欢花以及香荚兰浸膏等植物提取物中找到,通过氧化分离的方式可以提取得到。
4、亚磷酸三乙酯,无色透明液体,有特异臭气。分子式C6H15O3P。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在水中久之会水解成亚磷酸二乙酯。邻甲氧基苯甲醛(英文名称o-methoxybenzaldehyde)又名2-甲氧基苯甲醛(2-methoxybenzaldehyde),邻茴香醛(o-anisaldehyde),水杨醛甲醚(salicylaldehyde –methyl ether)。
5、合成方法有:(1)由苯酚用硫酸二甲酯进行甲基化,然后再经氯甲基化、水解等反应制得;(2)由对甲基苯酚经甲基化,再氧化而得;(3)由对羟基苯甲醛甲基化得到。用作香料,配制花香型香精,用于食品及化妆品、香皂等。医药上用作抗组胺药物的中间体,如制抗菌素羟氨苄基青霉素等小也用作电镀增光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