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若将此冰切去2/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将不变。
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2)由于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冲突,学生对探究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
本教学设计从物质气味和颜色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猜想假设、计划制定、实验验证等方式获得密度概念。采用此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渗透“S-T-S”教育。
初中物理说课稿《密度》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了解物质的密度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 了解密度在鉴别物质上的价值。
1、本节内容为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3节,是力学知识的深入探讨,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形成对比。本节从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出发,探索物质密度这一特性,为后续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条件打下坚实基础。教材由三部分组成:探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公式与单位、应用密度知识。
2、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3、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
4、第二节 密度 定义: 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ρ=m/v 单位:1g/cm3=103kg/m3 含义:以水为例,密度为1g/cm3,其物理意义为:体积为1cm3的水的质量为1g。
5、g/cm^3 Δh=2cm s=20cm^2 求 :m冰=?解 :∵ρ=m/v 得:Δv=m冰/ρ冰-m水/ρ水 又∵Δv=sΔh m冰=m水=m ∴sΔh=m/ρ冰-m/ρ水 得:m=sΔhρ冰ρ水/(ρ水-ρ冰)=20*2*0.9*1/(1-0.9)=216(g)即m冰=m=216g 答 :融化前冰的 质量 为216克。
6、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水的密度ρ=0×103千克/米3 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一)密度表 介绍密度的定义和特性。演示查找密度表,解释物理意义。练习查找铜和水的密度。记忆水的密度。(二)密度的应用 计算碑心石的质量。测量铝制零件的体积。鉴别物质真伪。(四)小结与练习 完成课本习题。布置作业:课本习题8。
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了解指纹的基本知识。 引导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了解指纹的一些基本用途。 鼓励幼儿用指纹印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活动重难点】- 了解并识别不同类型的指纹。- 理解指纹的独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讲述活动教案(1)活动目标:了解鸟巢的特性与用途。运用密集线条画出鸟巢。体验创作带来的快乐。提升观察能力。培养分享成果的意识。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有鸟类知识。物质准备:油画棒、纸张。鸟巢图片、PPT、范画、音乐。活动过程:导入环节,激发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滑轮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断地认真探究物理学本身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及其认知规律,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
所以要起家一步认真分析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帮扶方案,组成学习小组,采取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共同进步。具体措施如下:(1)课堂上要把他们做为重点对象照顾。(2)一帮一活动。(3)及时总结,改进方案,不断提高。
教师因势利导,指出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出课题。【新课教学】光的折射概念 演示实验:(如图2)取塑料桶,把电筒安装在铁架台上,打开电筒,让光斜射入水中,从桶的侧面可以观察到一个光亮的点B,加入热水,观察现象。
、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 #教案# 导语】 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月食日食等现象。 了解光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 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就是指通过计算来辨别物质是否是空心,是否含有杂质。
2、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3、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4、地表温度较高,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升,冷空气密度大而下降,形成对流。典型的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
5、密度作为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科学史上,氩就是通过计算未知气体的密度发现的。1892年英国化学家雷姆赛发现从空气中提取的氮气密度比从硝酸和氨里提取的氮气的密度大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