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使用动画制作软件:常用的工具软件:Swishmax、FlashMX等,比如我在5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的课件制作时选用Swishmax软件制作平台,动画流畅、动态效果较好,交互控制灵活。
2、知识检索和复习: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中嵌入搜索功能或链接到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方便地检索和复习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回顾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在应用积件组织多媒体课件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3、选题:选择能突出多媒体特点的课题,选择能发挥多媒体优势的课题,要适合多媒体来现 设计课件脚本:制作脚本就是把教学进程具体化。
4、直接利用现有的素材。可以利用教材配套光盘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方面,把用得着的素材借用到课件中来。在借用时请一定注明资源的来源,不能侵犯作者的知识权。在平时一定要重视课件素材的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把课件做得更好更快。
5、合成平台可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Dreamweaver、Authorware 、方正奥思、课件大师、其它多媒体创作工具等。有了上述条件后你就可以制作和处理素材了。1 系统合成素材制作处理完毕后,将做好的素材一一安装到已经调好的程序中。对整个程序的创意思维和具体的构图创意进行最后的完善。
6、应用自如,随心所欲。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增加。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又当遵循哪些原则呢?多媒体辅助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
高一地理人教版课件,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记忆]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课件【篇2】# 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状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3)、(4)和(10)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学段教育教学任务。
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 (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的课件资源可以在一个提供免费教育资源的平台上找到。这个平台拥有超过20万条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广泛领域。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高一地理必修2的课件,这里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高一地理公转课件精选篇1# 学习目标: 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高一地理必修一~三章的知识结构图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公转:绕太阳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为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自转:绕地轴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为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3、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4、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5、黄赤交角变为90度,就意味着地球是在“躺着”公转与自转,此时地球的自转不能影响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日间昼夜分布(即每一天何时为白天何时为黑夜)。使得当太阳直射极点时日间昼夜交替消失。
6、由题意可知,线BAC为日期分界线:AB为零时线,因为AB所在的经度东侧日期大于西侧,于是AC只能是180度经线。所以AC所在的经度向西走185度(即西经5度)的地方时AB时间为0时,所以东经120度地方时(即北京时间为)为八点三十分。
利用直观教具突破难点: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动画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引发学生兴趣。 通过自主探究突破难点: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主探究,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利用“口诀”、“顺口溜”突破难点:根据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编写口诀和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勤于思考,不断变换思维方式都能想出好办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日期分界线是这一部分的难点,要求学生牢牢掌握二条日期分界线,一是180°经线,自西向东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成为确定180°经线的依据;二是生活中的0时所在经线,0时经线通过计算获得,也可通过分析获得,如夜半球的中点等。这两条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
学生探究活动 拿一地球仪,在北半球区域内纬度稍高的地方滴一滴黑墨水,自 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墨水留下的痕迹;擦掉痕迹,再按同样的方法演示南半球,学生就很快得出结论,印象也比较深刻。
.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假如是,我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解题是要注意答题的基本要素,例如:题目为甲地气候为何与理论气候不一致?那你就首先要告诉学生的不是答案,而是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太阳辐射(纬度,大阳高度角),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地面状况(海拔高低,地势,洋流,山的背风映风坡等)。
1、在高中阶段,不需要过于深入地探究洋流的成因和复杂机制,重点在于掌握基本概念和主要洋流的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寻求帮助: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或参加课外辅导班,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要想学好洋流,先要做好两个准备工作;记忆好世界海陆分布:七个大洲的位置和轮廓(背地图)等等;记忆好南北半球信风带和西风带的位置和风向;以赤道为起点分别记忆各大洋洋流分布图。,赤道南北两侧分别为南北赤道暖流,在信风带的信风吹拂下,都向西流。
3、改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复习,多总结.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地理的学习主要强调“三基”、突出“主干”。
一)、教师首先得对地理感兴趣。教师对地理有兴趣,上课就会有激情,就会去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的情绪,行动就会感染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学生们听起课来就比较有精神,学习效率就会有所提高。(二)、 教师必须得有丰富的知识,这里不仅仅包括地理知识,还有其他,比如历史、化学、物理、政治等等。
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的功课。教师除了积极充分备课课堂所要教授的知识外,还要明确课堂目标,明确知识的重难点。此外,地理教师还应该搜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比如图文,视频,故事片段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听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要从多个方面来充实自己,让教师的知识面变得更加开阔。教师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教师就能够将多种多样的知识与地理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地理知识能够以更加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