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点(℃):-43相对密度(水=1):0.92(20℃)沸点(℃):172分子式:C8H11N分子量:1218闪点(℃):57溶解性:溶于乙醇,可混溶于乙醚。 健康危害:该品蒸气和雾对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燃爆危险:该品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吡啶是一个弱的三级胺,在乙醇溶液内能与多种酸(如苦味酸或高氯酸等)形成不溶于水的盐。工业上使用的吡啶,约含1%的2-甲基吡啶,因此可以利用成盐性质的差别,把它和它的同系物分离。吡啶还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结晶形的络合物。
所以,3位的取代产物容易生成。 亲核取代反应 由于吡啶环上氮原子的吸电子作用,环上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尤其在2位和4位上的电子云密度更低,因而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容易发生,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2位和4位上。
1、-三甲基苯酚不溶于水,因为其是有机芳烃化合物,与水的极性不匹配。也不溶于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因为其酸性不强, 与碳酸钠不反应。溶于稀氢氧化钠溶液因为酚的酸性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对应的酚钠盐, 而溶于水。
2、不溶于水。根据查询仪器信息网显示,纯品为白色晶状固体,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色,不溶于水,易溶于醇,熔点92到9度,液态为无色透明液体,沸点230到231度,能升华。
3、因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可随产生的co2进入苯酚钠溶液,无法确定到底是hcl还是co2与苯酚钠反应产生了苯酚。应在将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前先行洗气除去hcl。
4、虽然甲基是“给电子基”,会使酚羟基的酸性减弱,但它的酸性仍比HCO3-强,所以它可以溶于碳酸钠,但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
5、酚显弱酸性,所以能溶于氢氧化钠(即与氢氧化钠发生酸碱中和)。酚的酸性比碳酸弱,不与碳酸钠反应,也不溶于碳酸钠溶液。酚能与溴水反应,产生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反应实质是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化合物A不能使溴水褪色(即不与溴水反应),所以其构造式只能有如图所示一种可能。
6、苯酚呈酸性,在常温下溶于水中呈混浊现象。将氢氧化钠加入其中,溶液逐渐呈中性,无机盐含量增多,溶于水中,溶液变澄清。再加入盐酸,中和碱性物质,重新生成苯酚,溶液又变成浑浊。
-三甲基苯磺酰羟胺(MSH)作为一种胺化试剂,主要用于含缺电子基团氮杂环化合物的氮胺化反应,是制备新型氮杂环含能材料的重要催化剂。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邻-苯甲酸与葡萄粮醛酸结合,而对-苯甲酸必乎完全与甘氨酸结合生成相应的甲基马尿酸而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可能少量形成相应的二甲苯酚(酚类)与氢化2-甲基-3-羟基苯甲酸(2%以下)。 残留与蓄积:在职业性接触中,二甲苯主要经呼吸道进入身体。
熔解性:加热到105℃以上逐渐由熔融状态进行分解,放出氮气,标准发气量120ml/g,在热水中水解产生磺酸,分解出氮气,常温下无吸湿潮解现象,化学性质较稳定 无污染。但生产原料对苯磺酰氯、苯有毒,操作时应注意,防止跑、冒、滴、漏。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 。
不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Td384°C),且不易水解。克服了LiPF6热力学稳定性差和遇水易分解的缺点。此外,由于其阴离子负电荷的高度的离域和较大的离子半径,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较大的Li+迁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