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膏密度1、2是g每立方厘米还是g每毫升

1、是以毫升为计量单位。密度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因此可以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它主要成分是桔梗(5号粉),使用量为1000g,配合适量的55%乙醇。其制备过程遵循渗漉法,首先收集到850ml的初漉液,接着继续渗漉,直到完全收集漉液。然后在60℃以下对漉液进行浓缩,使其变为稠膏状。将初漉液加入浓缩液中混合,再加入适量70%的乙醇稀释,确保每毫升流浸膏相当于1克的桔梗。

3、浸膏剂和流浸膏剂的制备与保存有明确规定。流浸膏剂每毫升相当于原药材1克,而浸膏剂每克相当于原药材2至5克。流浸膏剂通常采用渗漉法制造,亦可由浸膏剂稀释而成;浸膏剂则可以通过煎煮法或渗漉法制备,所有煎煮液或渗漉液需低温浓缩至稠膏状态,加入稀释剂后继续浓缩至指定的量。

4、一般5斤黄精可制黄精浸膏1斤,每毫升相当于黄精5g。剂量:每日4次,每次10ml。临床观察19例,均属浸润型肺结核,其中浸润期9例,浸润溶解期2例,溶解播散期及吸收好转期各1例,静止期6例。

5、取1微升的供试品溶液和5微升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点在同一张硅胶G薄层板上。使用醋酸乙酯-甲醇-氨试液(比例为17:2:1)作为展开剂,将板展开后取出,晾干。最后,对晾干的板进行喷洒,使用稀碘化铋钾试液进行显色检测。

干法制粒技术优缺点介绍

这种方法的一大优点是所需的辅料较少,这有助于提高颗粒的稳定性、崩解性和溶散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喷雾干燥处理的干浸膏粉具有较强的吸湿性。这在应用过程中是一个关键因素,需要选择合适的辅料。理想的辅料应兼具良好的粘合性,同时又能有效防止吸湿。

干法制粒机的优点:干法制粒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加入添加剂,直接可以将干粉制成颗粒,增加堆积密度,改善外观和流动性及可控制崩解度,便于贮存和运输,较湿法制粒节省能源,改善湿法制粒的多道工序,减少污染。有效杀菌,另外,对于某些湿热条件下不稳定的药物制粒效果更为明显。

然而,干法制粒也存在一些缺点。首要问题是颗粒成型效果不佳。由于没有蒸汽调质和淀粉糊化,干法制粒的颗粒成型率较低,粉率较高。在特定阶段,比如教槽料和乳猪颗粒料中,如果添加了高含量的糖类,成型会更加困难。全次粉型料同样难以成型。

这种工艺的一大优点是所需辅料较少,有助于提高颗粒的稳定性、崩解性和溶散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喷雾干燥得到的干浸膏粉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辅料至关重要。理想的辅料既要具备良好的粘合作用,以确保颗粒的成型,又要具备一定的防潮性能。

喷雾干燥制粒能够较好地保留药物的生物活性,避免热敏性药物的降解。然而,喷雾干燥制粒技术需要较高的设备投入和专业技能。以上就是制粒的主要方法。不同的制粒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药物性质、生产规模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制粒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制粒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满足更广泛的需求。

制粒干法制粒技术

1、干法制粒技术是一种通过滚筒平压制粒机实现的工艺。首先,将中药提取液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处理,形成具有特定相对密度的干浸膏粉。接着,将这种干浸膏粉与适量辅料(通常为干浸膏粉的0.5-1倍)混合,使用干挤制粒机将其压制成薄片,再进一步粉碎成颗粒。

2、干法制粒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粒工艺,主要通过滚筒平压制粒机实现。首先,将具有一定相对密度的中药提取液通过喷雾干燥技术转化为干浸膏粉。随后,干浸膏粉与适量辅料(一般为干浸膏粉的0.5-1倍)混合,借助干挤制粒机将其压成薄片,再进一步粉碎成颗粒。

3、制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干法研磨制粒 这是最早出现并被广泛应用的方法。该方法将药物与辅助成分混合均匀后,通过研磨方式获得颗粒。优点是工艺简单,适用于多种药物成分。缺点是颗粒大小不易控制,且对热敏性药物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4、湿法制粒的过程涉及将药粉与粘合剂或湿润剂混合。在洁净的容器中,药粉逐渐与湿润剂混合,搅拌至形成可握成团、轻压即散的潮湿软材。软材随后被压过10至20目的筛网,形成湿颗粒,这些湿颗粒需要进一步的干燥处理。 干法制粒是一种创新的制粒技术,尤其适用于中药。

如何用HNMR,谱区别黄酮、异黄酮及二氢黄酮c环上的质子

异黄酮、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除有由A环苯甲酰基系统引起的带Ⅱ吸收(主峰)外,因B环不与吡喃酮环上的碳基共轭(或共轭很弱),带Ⅰ很弱,常在主峰的长波方向处有一肩峰。根据主峰的位置,可以区别异黄酮与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前者在245~270nm,后者在270~295nm。

首先,制备含生药加浸膏的养血胶囊。将中药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5~18,生药粉粉碎成细粉(100目),按生药粉∶浸膏1∶1的重量比,将生药粉置流化床内,加热至80℃,抽风使粉末流化,采用顶喷式喷洒浓缩液,50分钟后结束喷液,沸腾干燥15分钟,将所得颗粒分填胶囊。随后,制备全浸膏的清热胶囊。

上苄基:在碱水(例如:碳酸钾)和二氯甲烷体系中缓慢滴入溴化苄,加热至30~40度。 脱苄基:H2/Pd-C氢化,或者用硫酸。

浸膏密度与含水量关系

浸膏是指将物料浸泡在溶液中使其吸收液体后制成的糊状物料,其密度和含水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密度和含水量之间呈现反比例关系,即含水量越高,密度越小,含水量越低,密度越大。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叫这种物质的相对密度。浸膏剂(规定浸膏剂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按干湿程度不同分为稠浸膏剂和干浸膏剂两种。稠浸膏剂为半固体,具有粘性,含水量为15%-20%,干浸膏含水量约为5%。

浸膏剂按干燥程度可分为稠浸膏与干浸膏。稠浸膏经低温浓缩,含水量约为15至20%,形成稠膏状成品。干浸膏则在浓缩成稠膏后,通过蒸干,用淀粉、乳糖等稀释至规定标准,制成干燥粉状,含水量约为5%。浸膏剂优点显著:有效成分含量高,体积小,无浸出溶媒,具备久贮性能,有效成分稳定性较流浸膏更高。

在制备过程中,对于含有生物碱或其他特定成分的浸膏剂,必须经过严格的含量测定,并可能通过添加稀释剂来调整其浓度,以确保达到规定的规格标准。浸膏剂的种类根据其含水量不同,分为稠浸膏剂(含水量15%-20%)和干浸膏剂(含水量约5%),前者呈半固体,有一定的粘性。

含义:浸膏剂系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全部溶剂,调整浓度至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的制剂。 分类:稠浸膏为半固体状,含水量为15%~20%。 干浸膏为粉末状,含水量约为5%。

根据干燥程度的不同,浸膏剂分为稠浸膏与干浸膏。稠浸膏为半固体状,含水量为15%~20%.干浸膏为粉末状,含水量约为5%.浸膏剂一般多作为制备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栓剂等的中间体,仅颠茄浸膏、大黄浸膏等少数品种直接用于临床。

血康口服液基本信息

血康口服液是一款由肿节风浸膏粉制成的口服液,其生产工艺严谨。首先,选取肿节风浸膏粉,加入适量的水进行加热溶解,然后进行浓缩,待冷却后,加入乙醇以达到70%的含醇量。接下来,静置48小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再加入适量的水,过滤后,加入单糖浆和苯甲酸钠。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