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能最大的元素是:氯。元素亲和能数据:氢:77锂:56硼:29碳:127氧:1400氟:3216钠:58铝:48硅:130磷:70硫:200.410。
递变规律 一般来说,电子亲和能的代数值随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即在同一族中由上向下减小, 而在同一周期中由左到右增大。但应该注意的是,VIA和VIIA 电子亲和能绝对值最大的 并不是每族的第一种元素,而是第二种元素。
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因其原子结构特性,显示出独特的性质。在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中,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这使得元素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电子亲和能也随之逐渐增大。这一规律在氟元素身上尤为明显,氟拥有最大的电子亲和能,这与其外层电子结构紧密相关。
电子亲和能是气态电中性原子在获得一个电子形成一价阴离子时释放的能量。电子亲和能的大小主要受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和核外电子的相互排斥两方面因素影响。当原子半径增大时,这两种作用力均减小,预测电子亲和能的大小变得困难。
电子亲和势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的电子亲和势一般趋于增大,即原子结合电子的倾向增强,或它的阴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减弱。在同一族中,元素的电子亲合势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叫做电子亲和能。(1)同一周期主族元素,由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少,所以电子亲和能逐渐增大。(2)同一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由上至下是增大的,所以电子亲和能逐渐减小。(3)副族元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数据较少,变化规律不明显。电子亲和能与原子半径、电子构型有关。

1、第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锂、钠、钾、铷、铯)密度逐渐增加。因为同族那它们常温下的状态就差不多,即分子间间隙差不多,而通常,上往下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根据密度公式,体积相同,质量大大密度大元素还原性越来越强,其对应的碱性越来越强。
2、第一主族的元素从上而下分别为:氢(H);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常温条件下:其中氢元素的单质为双原子分子,气体单质。其余所有的元素形成的单质均为晶体(固体)单质。而且根据原子半径的递增,各原子之间的键能降低,所以熔沸点从Li — Cs降低。
3、非金属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增大。这通常与非金属原子间的共价键强度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有关。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熔沸点一般先增大后减小,但存在个别反常情况。这主要与元素的电负性、原子半径以及形成的晶体类型有关。
4、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主族,也就是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相应的,这些元素所形成的碱性也呈现增强趋势。 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这些碱金属元素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而获得电子的能力减弱。 金属性因此变得更加显著,而非金属性则相应减弱。
碱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如下: 物理性质递变规律: 密度:从锂到铯,密度总体呈减小趋势,但钾的密度反常,比钠小。这是由于钾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 熔点、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碱金属的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碱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密度变化:碱金属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但钾元素出现了密度反常现象。这是因为虽然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会导致密度的增大,但原子体积的增大对密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导致钾的密度反而低于钠。
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减少,因此其化学性质逐渐活泼。 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减少,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在化学反应中更容易失去电子。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量也逐渐增大,但这并不是导致其化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ρ=m/V,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 从锂到铯,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碱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从锂氧化物到铯过氧化物,逐渐变得更加复杂。 反应程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剧烈。 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密度从锂到铯逐渐增大,但钾的密度异常。
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 单质的还原性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 碱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的产物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 反应程度也随之增加,反应更加剧烈。 从上到下,碱金属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但钾元素出现反常。
电子亲和能的递变规律:电子亲和能的代数值随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即在同一族中由上向下减小, 而在同一周期中由左到右增大。亲和能最大的元素是:氯。
递变规律 一般来说,电子亲和能的代数值随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即在同一族中由上向下减小, 而在同一周期中由左到右增大。但应该注意的是,VIA和VIIA 电子亲和能绝对值最大的 并不是每族的第一种元素,而是第二种元素。
$第3周期元素大体上从左到右电子亲和能增大,原因是从左到右原子有效核电荷Zeff逐渐增大。但Mg和Ar的电子亲和能为负值,这可以用它们分别具有全满3s2和3s23p6价电子构型,因而增加1个电子形成负一价离子需要吸收能量来解释。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化学性质从对内层电子敏感到对外层电子敏感。电负性逐渐增强。气态卤元素的化学性质比固态卤元素更活泼。化学反应性逐渐增强。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是由内向外,电子数量从内层到外层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变大从而造 成化学性质的递变。
原子序数递增:在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原子序数的递增意味着原子核内质子数的增加,也反映了元素种类的变化。最外层电子数递增:在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这一特点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特别是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