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U是指Hounsfield unit,用来检测任何部位在CT下的密度,一般0是水的密度,而空气是-1000,骨头是1500到2000,肝是60左右。脾脏一般30到40也是正常的。
2、至于脾脏,其正常CT值大约在40至65HU之间。如果测量到脾脏CT值约为56HU,这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脾脏的组织密度处于正常水平。脾脏的CT值一般不会因为脂肪含量的变化而显著改变,因此脾脏的CT值约为56HU并不能说明脾脏存在异常。
3、CT值HU的正常值会随着物体的密度以及人体器官和组织有所改变,其具体数值如下:脂肪:通常情况下,脂肪的CT值在-90±10HU。淋巴结:一般淋巴结的CT值在45±10HU。脾脏:脾脏的CT值在40±10HU。肝脏:肝脏的CT值一般在55±10HU。肾脏:肾脏的CT值一般在30±10HU。
4、轻度 肝脏密度降低,CT值稍低于脾脏,肝/脾CT值≤0。中度 肝/脾CT值≤0.7,肝内血管显示不清。重度 肝脏密度显著降低甚至呈负值,肝/脾CT值≤0.5,肝内血管清晰可见。CT值说明密度。
低密度影:相反,当病灶的密度低于正常组织时,称为低密度影。这种影常见于脑梗死、水肿、脂肪沉积、组织液化或坏死等。等密度影:病灶的密度与正常组织相当或非常相似时,称为等密度影。等密度影可能出现在血肿吸收期间、肿瘤或炎性肿块等情况。
CT上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影都是对病灶的一种正常的描述,根据不同的组织及结构特点的不同、吸收射线能力的不同,将病灶分为高密度、等密度和低密度,以方便对病灶的描述。单凭密度的高低并不能够判断什么,判断病灶到底属于什么性质,还需要结合其他的CT指征来综合判断。
CT低密度影就是CT检查中出现的黑色或接近黑色的部分。它表示这部分组织的密度比较低,就像是图片上的暗色区域,和周围的组织比起来显得“暗”一些。它是相对于周围正常组织而言的。
ct检查中所出现的低密度影是指黑色或者接近黑色的显影。根据ct检查显影的标准来区分高低密度,接近空气的属于低密度,暗色或黑色影。近似于金属或骨质的属于高密度影,亮白色或者接近白色。而在CT结果中描述所见到的低密度影,是指相对于周围正常组织显影略低的异常密度影。
在医学影像检查中,如果发现两上肺胸膜下出现低密度影,这通常意味着该区域可能存在异常情况。低密度影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影像对比度降低,通常表示该区域的密度低于周围组织。增强扫描后发现这些低密度影有强化现象,提示该区域血管化程度较高,可能提示炎症、肿瘤等病变。
在CT检查中,颅脑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影是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病理状态。高密度影通常与出血或钙化相关,出血是指脑组织内部或周围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积聚,而钙化则是指脑组织中出现钙盐沉积的现象。这些情况在CT扫描中表现为密度较高的区域。相反,低密度影则多见于梗塞灶和囊肿。

在CT影像学中,组织密度的不同会导致成像颜色的变化。例如,胸部肋骨密度高,在CT图像中呈现为白色影像,而肺部含气体密度低,呈现为黑色影像。 人体组织的密度差异是CT成像的基础。X线穿透不同密度组织时,由于吸收程度不同,形成了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肺部含气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影像密度,医学影像学领域关键参数,体现不同组织结构对X射线吸收差异的视觉效果,影响影像质量与诊断价值。密度测量,通过密度计或灰度级别比较,数字化系统则以数值表示,如CT的Hounsfield单位或MRI的信号强度。密度与对比度紧密相关。密度高,显示暗,密度低则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