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实,同温同压的条件通常适用于理想气体。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PV=nRT,其中P是压强,V是体积,n是物质的量,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温度。 在同温同压条件下,对于理想气体,我们可以将状态方程改写为PV=m/M*RT,其中m是气体的质量,M是摩尔质量。 在这个方程中,PV与m/M成正比。
2、也就是说,所以说,摩尔质量之比=分子质量之比。 所以,同温同压下,气体a和气体b的密度比和摩尔质量比相同 PS:写的有点乱。要是楼主直接吧作业上的题目拿来百度,千万别用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只能帮助你理解,书面答案还是自己用公式写一下,老师比较爱看。
3、PV=nRt V=m/密度 m/P·密度=nRt R为常数。
1、同温同压下,p,T相同,R为常数,则有:d1/d2=M1/M2 你说的“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的比”应该是“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相对分子量的比”。差别在:物质的量 vs 物质的相对分子量。
2、同温同压下气体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摩尔质量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化学分子式的分子质量,就是分子量,只是一个单位而已;摩尔比,说的是一个一个物质的量的比,也就是单位的比。
3、摩尔质量之比。根据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得知,同温同压下气体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摩尔质量是一个物理学单位,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摩尔质,用符号M表示。
4、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V1/V2=n1/n2。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 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同温、同体积,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 。同温,同压,同体积条件下,不同气体的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比。同温同压同质量,体积与摩尔质量成反比。
5、可以用公式推导出来,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设体积是一样的,密度之比就等于质量之比 m1:m2=nM1:nM2,因为体积相同,又是气体。
1、化学相关问题解答如下: 酸酐的定义与分类: 酸酐是指含氧酸脱去羟基后形成的化合物,通常被认为是氧化物。 但有机酸的酸酐并不属于氧化物范畴。 在无机酸中,也存在酸酐并非氧化物的含氧酸,如亚磷酸的酸酐。 弱酸转化为强酸的化学反应: 通过化学反应,弱酸能够转化为强酸。
2、高中化学中关于溶解度的几个问题解答如下:硫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硫难溶于水,这是因为硫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强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分子间极性差异大导致溶解度小。硫微溶于酒精,酒精是较强的极性分子,但极性略弱于水,因此硫在酒精中的溶解度稍大于在水中。
3、转移电子数 2e-。这是一个归中反应,-1价的H与+1价的H归中为0价。注意,水中的H并没有全部被还原。有2个进入了Ca(OH)2中 Ca(OH)2中的氢来自水!!化合价不变。
4、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本身是相同的,但化学反应构成化合物后,化合物中有的原子将其他原子的外层电子吸引过去变成自己的电子而变成负价态,失去电子的原子变为正价态离子。
1、p=m/v 对于气体来说,1mol物质在同温同压下体积是一样的。而m对应于其摩尔质量,其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对于气体来说,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2、在TPV相同的情况下,PV=m1RT/M1,PV=m2RT/M2,m1=PVM1/RT,m2=PVM2/RT,所以m1:m2=M1:M2 至于密度,可以把公式变为P(m/密度)=(m/M)RT,等价于 P/密度=RT/M 所以密度1=PM1/RT ,密度2=PM2/RT,所以,密度1:密度2=M1:M2=m1:m2 我觉得写的够详细了。。
3、对于固体和液体物质,密度与相对质量和相对分子量没有关系。只有气体物质,在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之间的密度比=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ρ1:ρ2=m1:m2 对于气体的密度等于气体的摩尔质量除以24升,即ρ=m/24,单位是g/l(克/升)。
4、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p1/p2=M1/M2。这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5、解析: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我们可以做出下面的几个重要的推论:(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2)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3)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反比。
m1:m2=nM1:nM2,因为体积相同,又是气体。
/M1:2/32=1:4 M1=64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体积比为1:4说明A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因为气体A与氧气质量比为1:2,所以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就是1/1:2/4=2:1。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2)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3)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反比。(4)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1、甲醇→CO2:C:-2→+4,升高6价,表明每个C原子失去6个电子。氧气→CO2或H2O:O:0→-2,降低2价,表明每个O原子得到2个电子,而每个O2分子就得到4个电子。根据原子得失电子数求得失电子总数,即原子得失电子的公倍数,为配平出的系数为最简整数比,应该求最小公倍数:6与4的最小公倍数为12。
2、解释:酸式钾盐Z含K质量分数50%,说明酸式盐中X元素和氢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总和等于39。尝试法假设Z中含2……个氧原子,经验算可知酸式盐不可能含O元素,应为无氧酸酸式盐。再假设Z化学式中氢原子个数依次为2……尝试法可知X相对原子质量为19,可知X是F。Z为KHF2。
3、加入过量氯化钡去除硫酸钠,说明Ba2+过量,用Na2CO3来出可以出去过量的Ba2+,同时可以除去CaCl2;如果调换就是 先加入过量的Na2CO3去除CaCl2,会Na2CO3过量(这个无关紧要,后面可用盐酸出去的);接下来再用BaCl2去除Na2SO4时需加入过量的BaCl2,这会留下BaCl2,无法出去。因此 带入了杂志。
4、稀硫酸放快了,产生二氧化碳快,没有与碱石灰充分接触,导致部分二氧化碳从装置尾部逸出,结果偏小。盐酸与硫酸的区别在于盐酸有挥发性,硫酸无。挥发出的氯化氢也被碱石灰吸收,结果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