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得的环己烯偏少,主要是2个原因,原料挥发导致损失;发生副反应导致原料损失。而这是一道选择题,所以符合要求的只有C了,即原料挥发。(3)肯定不能用KMnO4,因为环己醇和环己烯都可以被KMnO4氧化。
2、正确答案是C :纯度不同沸点会有所区别。指示剂(ID):配制指示溶液用。 质量指标为变色范围和变色敏感程度。可替代CP,也适用于有机合成用。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候的温度被称为沸点。
3、处理装置 (1)直接吸收 (2)防止倒吸装置的设计 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吸收液的倒吸,会对实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玻璃仪器的炸裂,反应试剂的污染等,因此,在有关实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1、知识关联:乙炔在实验室中是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得,采用制COH2的简易装置,不能采用启普发生器。乙烯的制备是通过加热浓硫酸和酒精的混合物,使酒精分解而制得。浓硫酸起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反应方程式:CH3CH2OH CH2=CH2↑+ H2O,属于消去反应,温度要迅速上升到170℃,防止在140℃时生成副产物乙醚。
2、⑵分子间脱水:一个醇分子内C-O键断裂,另一醇分子内O-H断裂,脱水成醚。参加反应的醇可相同也可不同,可以是一元醇或多元醇。甲、乙两种醇混合脱水,可形成三种醚。消去反应:有机物在适当条件下,从一个分子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HX等),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3、SN2反应:有两种分子参与了决定反应速度关键步骤的亲核取代反应称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用SN2表示。S表示取代反应,N表示亲核,2表示有两种分子参与了速控步骤。
4、乙酸甲酯 醋酸甲酯一般指乙酸甲酯,醋酸甲酯(methyl acetate)在国际上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产品,用于代替丙酮、丁酮、醋酸乙酯、环戊烷等。美国的伊士曼公司在2005年时,就用醋酸甲酯代替丙酮溶剂,因为醋酸甲酯不属于限制使用的有机污染排放物,可以达到涂料、油墨、树脂、胶粘剂厂新的环保标准。
5、不耐具有氧化性质的酸)。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优良。聚乙烯为白色蜡状半透明材料,柔而韧,比水轻,无毒,具有优越的介电性能。易燃烧且离火后继续燃烧。透水率低,对有机蒸汽透过率则较大。聚乙烯的透明度随结晶度增加而下降在一定结晶度下,透明度随分子量增大而提高。
盐析作用,使环己烯在水中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便于分离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由于环己烯的密度比水大,加入食盐水后,溶于密度变大,使其存在于溶于上方,便于分离因为环已烯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环已醇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大。这样可以洗去未反应完的环已醇,又可以防止环已烯溶于其中而损失。
饱和食盐水具有去乳化功能,在分液漏斗中混合物分层更明显。环已烯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环已醇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大。这样可以洗去未反应完的环已醇,又可以防止环已烯溶于其中而损失。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可降低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并能加快水、油的分层。
环己烯、环己醇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为减少水 中溶解 的有机物,使用 NaCl 饱和溶液洗涤粗产物 ,NaCl 溶液洗涤另一好处是易分层,不易产生乳化 现象。
在制备环己烯的过程中,使用等体积的饱和食盐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饱和食盐水具有干燥特性,能够有效去除反应物中的水分,这对于有机化学反应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水的存在往往会影响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纯度。其次,饱和食盐水还具备显著的乳化破乳功能。
下午好,1ml环己烯分析纯的质量是0.81g,分析纯纯度为95%,环己烯极易挥发精密称定在2度的冷冻箱中称取请参考(挥发速度比较快,类似乙酸乙酯)。
环己烯的制备如下:在50毫升干燥圆底(或茄形)烧瓶中,放入10ml环己醇(6g,0.096mol)、5ml85%磷酸,充分振摇、混合均匀。投入几粒沸石,按图1安装反应装置,用锥形瓶作接受器。将烧瓶在石棉网上用小火慢慢加热,控制加热速度使分馏柱上端的温度不要超过90℃,馏出液为带水的混合物。
其相对分子量为1018,密度在20℃时为0.83克/毫升,具有44kPa的蒸汽压,在16℃时闪点出现,折射率为4639,熔点为-109℃,沸点较高,为125℃,能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密度相对水为0.83,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76。
环己烯酮含有羰基和碳碳双键两种官能团,能发生两者的各种反应。并且是一种典型的缺电子的α,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可与烃基铜试剂发生1,4-加成而与烃基锂发生1,2-加成,发生麦可加成和罗宾逊合环等反应。 在强碱条件下,环己烯酮的4号位(共轭双键的α位)或6号位(羰基的α位)的亚甲基失质子。
CH2=CH2+H2OCH3CH2OH,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3)反应③是卤代烃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醇,则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4)根据上述分析,C为乙二酸,则C的结构简式为HOOC—COOH。
这一方法由杜邦公司的Howard E. Simmons与Ronald D. Smith于1958年发现,通过使用CH2I2与环己烯、苯乙烯等烯烃在锌铜试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环丙烷产物。Simmons-Smith环丙烷化反应具有优异的立体选择性,适用于各种富电子及贫电子的烯烃,底物的立体化学对最终产物的构型具有决定性影响。
即CH3C(=O)CH2CH2CH2CH2CHO。在这个反应中,环己烯的双键被臭氧化,带有甲基的碳变成了酮,而另一个双键碳则转变为醛基。 一甲基环己烯与锌粉本身不发生反应。然而,在存在二碘甲烷、适量酸和催化量的溴代亚铜的情况下,可以发生Simmons-Smith反应,导致双键上发生环丙烷化。
值得注意的是,一甲基环己烯与锌粉通常不会直接发生反应。然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存在二碘甲烷,并使用催化量的酸和溴代亚铜活化,一甲基环己烯能够经历Simmons-Smith反应。在这种反应过程中,一甲基环己烯的双键被环丙烷化,生成环丙烷化合物。
环己基甲酸与醋酸铅作用,脱一个乙酸,脱掉三乙酸铅,生成环己基甲酸根自由基,而后发生均裂脱去一个二氧化碳,生成环己基自由基,这个自由基上的电子将醋酸铜还原生成醋酸亚铜,而后三乙酸铅将醋酸亚铜重新氧化。失去电子的自由基变为环己基碳正离子,失去一个氢离子成为环己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