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回剥技术反演重建沉降史的关键是恢复各时期沉积地层的厚度。回剥恢复地层厚度的理论依据是:按照质量守恒法则,假定岩石骨架不可压缩(即骨架体积不随压力变化)且在上覆压力下不发生侧向流变,则在岩石未遭剥蚀或未被断层错动条件下,岩石骨架体积(设其底面为单位面积时,则为骨架厚度)保持不变。
济宁凹陷构造单元盆地沉降-埋藏经历了5个阶段(图5),即石炭-二叠纪的平稳埋藏阶段、三叠纪—早中侏罗世的抬升剥蚀阶段、晚侏罗世的快速埋藏阶段、白垩纪—古近纪的抬升剥蚀阶段和第四纪的快速埋藏阶段。
盆地沉降历史可以提供沉积盆地构造演化历史最重要的信息,尤其挤压盆地,其沉降是由造山带冲断构造席体加载作用所控制。库车盆地则因为属剥蚀与沉积的封闭系统,所以其沉降历史分析可以阐明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活动历史。
挤压挠曲盆地沉降史编制的曲线有两条:一条是构造下沉曲线,它仅仅表示构造下沉(Tectonic Subsidence)即构造沉降是指由于构造负荷发生的挠曲响应发生的沉降;另一条是总下沉曲线,总沉降是指构造沉降加上沉积物负载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沉降(陈发景,1993)。
因此,在地史中某一时期的沉积厚度可以代表该时期盆地的沉降幅度。若已知盆地地层层系中每一个单元的年龄和厚度,便可以用时间沉积厚度曲线来表达盆地的沉降史。研究者们采用“反剥法”描述盆地沉降过程,揭示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模式。
地面沉降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以上海为例,通过对40多年沉降历史的研究显示,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上千亿元。具体而言,地面每下沉1毫米,就会造成1000万元的经济损失。这凸显了地面沉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1、根据一般常识,波在气体或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要低于岩石骨架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因而,波在双相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即同样岩性的岩石,当孔隙度大时,其速度值相对变小。
2、影响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岩石本身的弹性性质:包括杨氏弹性模量、拉梅常数、泊松比、体变模量等。这些因素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形成时经历的热力作用、压实作用程度相关。
3、压力。上覆岩层的压力不仅对深层岩石的基质,而且也对被物质充填的空隙以及孔隙度产生作用。一般讲,压力越大,纵波传播速度越快。4)温度。它是通过岩石组分的晶化或熔化,直接或间接地使岩石的弹性特征发生变化,尤其对深部地层的影响更大。5)埋深与年代。
4、介质因素:介质类型是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较快,而在液体介质中则较慢。介质的物质成分、密度和温度也会影响传播速度。震源因素:震源的深度、位置和机制也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1、影响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岩石本身的弹性性质:包括杨氏弹性模量、拉梅常数、泊松比、体变模量等。这些因素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形成时经历的热力作用、压实作用程度相关。
2、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岩土介质的密度,介质的孔隙度和充填物性质,地质的埋深和地质年代。岩土介质的密度 一般情况下,岩土越致密,波速越高,速度v与岩石密度的关系,满足以下方程: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对于大多数沉积岩而言,a=0.31,n=0.25。
3、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岩土介质的密度、介质的孔隙度和充填物性质、地质的埋深和地质年代。(一)岩土介质的密度 一般情况下,岩土越致密,波速越高,速度v与岩石密度的关系,满足以下方程: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对于大多数沉积岩石而言,a=0.31,n=0.25。
4、孔隙率是影响速度的基本因素 大部分岩石是由颗粒状的各种矿物组成,这种颗粒状结构的岩石可以看作是由许多不同性质的小球堆积而成,小球与小球之间具有空隙,一般粗颗粒结构的岩石其孔隙度相对大些,如砂岩;而细粒结构的岩石的孔隙相对小些,如灰岩。
5、温度。它是通过岩石组分的晶化或熔化,直接或间接地使岩石的弹性特征发生变化,尤其对深部地层的影响更大。5)埋深与年代。一般岩石埋藏得越深反映它的年代越老,承受上覆地层压力的时间长且强度大。因此同样岩性的岩石,埋藏深、时代老的要比埋藏浅、时代新的岩石中地震波传播速度大。
6、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地震波传播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介质因素:介质类型是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较快,而在液体介质中则较慢。介质的物质成分、密度和温度也会影响传播速度。震源因素:震源的深度、位置和机制也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