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地震断裂构造的滑坡分布

1、并且,主要沿主中央断裂带和后山断裂带展布,从面密度上统计,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汶川映秀—安县高川—北川陈家坝—平武南坝一线,滑坡面密度大于50%以上,最大可达70%(图4-5)。

2、龙门山构造带邻区主要活动断裂包括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带、小金河断裂带、小江断裂,与龙门山活动断裂共同组成“Y”字型活动构造体系(图1-9),成为青藏高原东缘近南北向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3、龙门山断裂带的三条大断裂具体分布如下:自西向东,第一条是龙门山后山大断裂,包括汶川、茂县、平武和青川;第二条是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从映秀延伸至北川和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类型;最后是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起始于都江堰,经过汉旺和安县,属于逆冲断裂。

4、综上所述,在极震区映秀镇附近,龙门山断裂带三条断裂面向西倾斜,可能往深处汇合成铲形断裂系,映秀镇深19km左右应为震源深度,汶川8级主震后,已发生6级以上强余震8次以上,0~9级中余震更多,它们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部分少数已经超出南北向地震带的范围,深入到了中国大陆东部的境内[92-97]。

历史上飞蝗的灾害

1、由于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古今基本相同,我国的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发展而消失,反之,只要条件合适,蝗灾便会卷土重来。例如,2002年入夏以来,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天津、新疆等13个省区市100多个县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蝗虫灾害。截至6月底,农牧区发生蝗虫面积达9000万亩。

2、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和陕、甘、晋、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与滨湖地带。新疆的塔城地区1983~1984年和1986年均发生群居型飞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区发生群居型飞蝗46群,平均密度1000~2000头/㎡,发生面积约15万h㎡。

3、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解: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

4、贞观二年,唐太宗生吞蝗虫的举动,改变了之前对蝗虫只存敬畏而不敢挑战的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积极治理蝗灾的转折点。之后的姚崇的治蝗行动,真正确定了蝗虫可以捕杀,蝗灾可以治理的思想。自此以后,虽然各朝仍将自然灾害作为上天的警示,但对待蝗灾,已经有消极变为积极,开始主动预防与治理。

5、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防治蝗虫专家王宪辉告诉《北京科技报》,在中国造成灾害的蝗虫主要有两大类别,一类是飞蝗,其中包括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等几类;另一类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土蝗。而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就是东亚飞蝗,黄河三角洲一带的蝗灾,主要就是这种蝗虫所致。

6、按照《圣经》的说法,蝗虫之灾是埃及法老拒绝让犹太人离开而遭上帝惩罚的10大灾难之中的第八灾。 不过,此次蝗灾对一些以色列人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蝗虫是犹太法律规定的唯一一种可以食用的昆虫。有些以色列人抓住机会,逮住不少蝗虫拿回家做饭吃。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探讨

1、在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段,也应限制重大工程的布设,对该类地区段现已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居民区和工程区,也应按轻重缓急有序地进行防治或避让,新上项目的建设用地,宜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分别开展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经典袭扰系数法是以反映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和规模的袭扰系数R值为依据,对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的一种方法。R值这个指标综合考虑了单位面积内(每个剖分网格)灾害点的个数、面积和体积。

3、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将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不易发之间的界限值确定出来,每个网格中灾害点个数、体密度、面密度按最高一项确定其袭扰系数值,计算出每个网格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袭扰系数,将评价区的易发性分为4级,即: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和不易发,其易发袭扰指数分别赋值4,3,2,1。

4、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指标关注的是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在特定时间内和特定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危险性评价指标则综合考虑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将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5、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代表了地质灾害是否具备形成条件和发生地质灾害的难易程度。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则包括了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威胁的范围、易发程度和诱发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可能性。仍然采用信息量法进行计算。

6、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是指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可能性,这一特性是自然赋予的,通常通过易发指数来量化,指数越高,表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例如,滑坡的易发指数是由一系列影响滑坡发生的因素及其权重构成,该指数的增加意味着斜坡发生滑坡的概率增加,稳定性降低。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