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2、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
3、g/cm^3 Δh=2cm s=20cm^2 求 :m冰=?解 :∵ρ=m/v 得:Δv=m冰/ρ冰-m水/ρ水 又∵Δv=sΔh m冰=m水=m ∴sΔh=m/ρ冰-m/ρ水 得:m=sΔhρ冰ρ水/(ρ水-ρ冰)=20*2*0.9*1/(1-0.9)=216(g)即m冰=m=216g 答 :融化前冰的 质量 为216克。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空气的密度是29kg/m3=1290g/cm3,铁的密度是9g/cm3=7900kg/m 市场上出售一种“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是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6kg,如果调和油用去一半,则剩余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 【设计意图】:考查密度的概念,从而加深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此时金箍棒的体积V=V=0.043 m3,质量不变,此时金箍棒的密度ρ===157×103 kg/m3,因157×103 kg/m325×103 kg/m3,故地球上没有此种物质。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若将此冰切去2/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将不变。
2、目标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二)、目标分析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
3、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属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2)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了解物质的密度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 了解密度在鉴别物质上的价值。
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替代法测密度. 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6、器材:天平(含砝码),烧杯,量筒,待测花生油。
1、第一节讲密度的基本概念,再加上一道简单的计算,来规范物理计算题步骤。第二课时讲密度的有关计算,目的是规范步骤和讲解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计算。第三课时讲密度的测量。人教版密度的教学编排为三个课时,其中密度的测量另为一节内容。我听的是袁宝华老师讲授的密度教学的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整体流畅,场地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师示范动作规范,讲解清晰,口令运用恰当,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合理。 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激励性语言,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3、王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4、关注学生心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5、教师听课记录评语 1 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好,预习要求适当、贴合学生实际,有一定自学要求,高而不高。学生思考积极,课堂气氛非常好,回答踊跃;教师讲授环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完成目标情况良好,课堂效率较高;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6、呈现在听课老师面前的是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常态下的课,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可看、可学,是一个师幼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二)、目标分析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2)由于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冲突,学生对探究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替代法测密度. 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科书 初二物理新人教版上册教案第二课时 板书:科学之旅(序)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