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甲基苯胺的结构式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其结构式可以表示为:在苯环上连接一个氨基(-NH2),并且在氨基的氮原子旁边连接一个甲基(-CH3)。这种结构赋予了n-甲基苯胺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应用领域。下面详细介绍其结构特点。n-甲基苯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芳香胺的一种。
N-甲基苯胺结构中含有一个苯环,一个亚氨基-NH-和一个甲基-CH3。N-甲基苯胺为N烷基芳胺系列中主要产品,是精细化工的重要中间体。主要用于制作炸药中定剂,常用于调和直馏汽油。N-甲基苯胺常温下无色油状液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不溶于水,不易蒸发损失,但也不利于分配于多缸发动机的汽缸中。
中文名称:N-甲基苯胺别名:甲基替苯胺; 甲基苯胺; 甲苯胺(混合物)性状:无色至红棕色油状易燃液体。熔点:-57 ℃ 沸点:1925 ℃ 相对密度:0.9891 折射率:5684 闪点(℃):83 ℃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
N,N-甲基苯胺又称二甲基替苯胺,简称DMA,分子量1218。无色至淡黄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臭味,在空气中或阳光下易氧化使色泽变深,相对密度0.9555。凝固点5~5℃。沸点193~194℃。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甲苯等多种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N-甲基苯胺产品用途广泛,主要用作染料中间体,如生产阳离子艳红FG、阳离子桃红B、活性黄棕KGR等染料。此外,它还是杀虫剂噻嗪酮的原料,用于合成中间体N-氯甲基N-苯基氨基甲酰氯,以及除草剂苯噻酰草胺的中间体。在有机合成领域,N-甲基苯胺作为重要的中间体,其应用广泛。
1、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这四门课程被称为“四大化学”,是药学类专业必修的化学类主干课程。还有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剂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医药数理统计学,人体生理解剖学,有机光谱解析学,化学制药工艺学,药物合成反应,化工原理等等也是必修的课程。
2、①专业课:大学英语、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微生物发酵技术、药理学、基因工程技术、免疫学、药事管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细胞工程。
3、学制药专业都学药学、化学相关的课程,其主干课程为:无机与分析化学(I、II)、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设计、药物分析(I、II、III)、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制药工程、药用高分子材料、药物分离工程、制药工程概论(双语)、药理学、制药工程等。
4、生物制药技术主要研究有机化学、生物学、生物制药技术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生物制药技术 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修业年限为三年,所授课程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

n-甲基苯胺的结构式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其结构式可以表示为:在苯环上连接一个氨基(-NH2),并且在氨基的氮原子旁边连接一个甲基(-CH3)。这种结构赋予了n-甲基苯胺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应用领域。下面详细介绍其结构特点。n-甲基苯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芳香胺的一种。
甲基苯胺,化学名N-甲基苯胺,是一种关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诞生源于苯胺与甲醇在铜锌铬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产物中粗品通过蒸馏手段精细分离,首先去除甲醇、水、苯胺及N,N-二甲基苯胺,最后通过真空蒸馏技术提炼出纯度极高的甲基苯胺。在操作这个化合物时,安全至关重要。
N-甲基苯胺结构中含有一个苯环,一个亚氨基-NH-和一个甲基-CH3。N-甲基苯胺为N烷基芳胺系列中主要产品,是精细化工的重要中间体。主要用于制作炸药中定剂,常用于调和直馏汽油。N-甲基苯胺常温下无色油状液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不溶于水,不易蒸发损失,但也不利于分配于多缸发动机的汽缸中。
N,N-甲基苯胺又称二甲基替苯胺,简称DMA,分子量1218。无色至淡黄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臭味,在空气中或阳光下易氧化使色泽变深,相对密度0.9555。凝固点5~5℃。沸点193~194℃。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甲苯等多种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中文名称:N-甲基苯胺别名:甲基替苯胺; 甲基苯胺; 甲苯胺(混合物)性状:无色至红棕色油状易燃液体。熔点:-57 ℃ 沸点:1925 ℃ 相对密度:0.9891 折射率:5684 闪点(℃):83 ℃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
属MAKⅢA1的致癌芳香胺4种,即4一氨基联苯、联苯胺、4一氯一2一甲基苯胺、2一萘胺。
以下是一段关于偶氮欧盟REACH禁止的22种致癌芳香胺的改写内容,以HTML格式呈现:欧盟REACH法规对某些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芳香胺化合物实施了严格的管控。
具体到24种致癌芳香胺,包括4-氨基联苯、联苯胺等,欧盟在2002年9月11日的第六十一号令中,限制了含有这些物质的染料在欧盟市场上的销售,而在2003年1月6日的第三号令中,进一步禁止了含铬偶氮染料,并计划于2004年6月30日实施。这些禁令对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