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蜡会一直升高,由固态变软,然后半固态,最后液态。冰是直接变成液态,在冰水混合时,温度不变。冰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
2、石蜡会一直升高,由固态变软,然后半固态,最后液态。冰是直接变成液态,且在冰水混合时,温度不变。冰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
3、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当它温度刚到0摄氏度时,它还没开始熔化。如果再继续吸热,那么它开始熔化。再不断吸热,它的温度会继续上升,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它的温度还是不变的。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4、它的温度一直升高,逐渐软化,熔融,变成粘稠的液体,继续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的流动性越来越好,整个过程有焦化的烟生成,因为蜡烛有杂质,随着温度的升高,烟越来越大,因为是石蜡在蒸发,并且在上方较冷的容器壁处凝固。
5、下面就是晶体的熔化图像。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而温度不断升高,并不是固液共存。所以,非晶体熔化图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温度一直在不断升高的。下图是非晶体熔化图像。这些物质都是晶体:大多数金属、海波、食盐、冰、碘等。这些物质都是非晶体:玻璃、石蜡、松香等。
1、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但是也有一些固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比如软木,石蜡等,也有的液体的密度非常的大,比如水银,是水的密度的16倍。
2、常见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冰,蜡,干木块,泡沫,金属里只有锂、钠、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有机物中的液态烃(乙烷、乙烯、苯、苯的同系物……),乙醇,乙醛,液态酯(乙酸乙酯、硬脂酸甘油酯……),一氯卤代烷烃(1-氯乙烷……),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油脂……)。
3、说几个简单的:钠,钾的密度比水小,煤油的密度比水小,石蜡的密度比水小,酒精的密度比水小,苯的密度比水大,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氨水的密度也比水小, 氨水溶液越浓溶液密度越小 氨水越稀密度越大。
4、有三种金属的密度比水小,分别是锂、钠和钾。钠的密度约为0.97克/立方厘米;钾的密度约为0.86克/立方厘米,而锂的密度只有0.53克/立方厘米,比水要轻许多,大约是铝的1/5,是名副其实的轻金属之,把这三种金属扔在水里,它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沉入水底。
1、一般结论:ρ水=0×10^3kg/m^3或0g/cm^3但这个结论是在4℃时测得的,也是水密度最大的时候.冰的密度是;0.8克/立方厘米 石蜡密度比冰略轻(冰:920kg/立米),为900kg/立米.木块的密度通常取0.6*10^3kg/m 一般木块的密度是这个 但是特殊的木块有可能更轻或者个重。
2、所以F前浮=F后浮,即熔化前后所受浮力不变,所以液面将不变。
3、首先,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冰块中有木块,这个整体所受浮力等于冰的重力加木块重力,冰化后液面不会有变化。而如果冰块中含铁块,该整体会沉入水中,冰化后,铁块还在水底,所以液面也不会有变化。
4、即冰化成水的重力,等于冰漂浮时排开水的重力。即冰为熔化前后,所受浮力没变。但是冰中所含物质所受的浮力,就与物体本身的密度有关了。1)如果象木块、蜡块。冰熔化后,木块、蜡块仍浮在水面上。所受的浮力仍等于自身的重力。所以水面高度不变。
5、你可以把冰想象成船,在“冰”的状态下,这艘“船”载着蜡烛或者铁块等物体,浮在水面。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冰化为水后,蜡烛等密度比水小的东西还是浮在水面,浮力还是等于它的重力。浮力不变,所以水位不变。铁块等密度比水大的东西,会沉入水底(因为“船”没了)。
6、水结冰后密度变小,体积增大,融化后相反,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则填补了冰融化后缩小的体积,所以液面不会变;大的密度完全融化后,融入水中,但是冰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反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