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来说,老黄土重度较大,多大于4g/cm3,故浸水变形不显著。20世纪50年代我国西北地区曾广泛地出现黄土地基湿陷问题,今天看来,主要发生在新黄土层。因为,新黄土重度多低于3g/cm3,极为疏松,而且湿度很低,浸水后黄土的胶结物——可溶盐和粘土矿物很容易失掉胶结作用。
2、而区域不同类型的黄土的密度差别极悬殊。如新黄土的干重度常小至11~13kN/m3;老黄土的干重度常大到14~16kN/m3。它将是决定黄土渠道塌陷性的主要因素。
3、老黄土的干重度约15kN/m3。渠道通水后,湿陷变形极不显著,可以认为未发生湿陷变形。中间一段为新黄土(QⅢ)所构成,其干重度仅为15~18kN/m3,且含水量很低,多低于12%。渠道通水后发生了严重的湿陷变形,使渠底出现一系列的湿陷坑,边坡伴随着产生了严重的塌陷现象,仅在1km范围内即发生过数次决口事故。
4、湿陷性黄土的最大干密度的最大干密度4~9g/cm3。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5、顶部含少量植物根系,具湿陷性。老黄土:褐黄色,干燥-稍湿,硬塑~坚硬,土质均匀,结构较紧密,含少量钙质结核。(注意:新老黄土总体以粉粒(0.075~0.005mm)为主,含量50-75%(粉砂样的感觉),粘粒次之,一般无粗大颗粒及明显层理) 。
6、老黄土是QQ2时期堆积的,分别称“午城黄土”和“离石黄土”,一般无湿陷性;新黄土一般是Q3时期堆积的,称“马兰黄土”,也有Q4早期的,具湿陷性,分布面积最广(约占60%);新近堆积黄土一般是Q4晚期堆积的,湿陷性不一。
根据不同土而定,因密度不同。一般粘性土ρ=8-0克/立方厘米;砂土ρ=6-0克/立方厘米;腐殖土ρ=5-7克/立方厘米,这是天然密度。质量等于体积与密度之积(m=ρv),以一立方粘土为例:土一般密度是4克/立方厘米,1立方米是4吨。饱和粘土的比重大约是7。
土的密度大小与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有机部分有关。绝大多数的矿质土壤的密度多在2.6~2.7g/cm3范围内。土壤密度在农业上可用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含腐殖质多的土壤肥沃,其密度一般为3×10千克/米。
土的天然密度 密度定义: 土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土的天然密度,记为ρ 公式:ρ=m/v 土的密度取决于土粒的密度,孔隙体积的大小和孔隙中水的质量多少,它综合反映了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体积普通黄土夯实后每立方约3吨以上。干燥土密度应小于2吨。一般粘性土ρ=8-0g/cm3,砂土ρ=6-0g/cm3,腐殖土ρ=5-7g/cm3,这是天然密度。
灌水法。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现场测定粗粒土的密度。灌砂法。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现场测定粗粒土的密度。土工试验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工程设计和工程地质勘察中研究土体变形机理及工程地质性质提供可靠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土的密度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之一。
土壤密度大小与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有机部分有关。土壤中氧化铁和各种重矿物含量高时密度较高,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密度较低。土壤的分类 土壤分为: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根据不同土而定,因密度不同。一般粘性土ρ=8-0克/立方厘米;砂土ρ=6-0克/立方厘米;腐殖土ρ=5-7克/立方厘米,这是天然密度。质量等于体积与密度之积(m=ρv),以一立方粘土为例:土一般密度是4克/立方厘米,1立方米是4吨。饱和粘土的比重大约是7。
土的密度大小与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有机部分有关。绝大多数的矿质土壤的密度多在2.6~2.7g/cm3范围内。土壤密度在农业上可用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含腐殖质多的土壤肥沃,其密度一般为3×10千克/米。
体积普通黄土夯实后每立方约3吨以上。干燥土密度应小于2吨。一般粘性土ρ=8-0g/cm3,砂土ρ=6-0g/cm3,腐殖土ρ=5-7g/cm3,这是天然密度。
土的密度大小与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有机部分有关。绝大多数的矿质土壤的密度多在6~7g/立方厘米范围内。土壤密度在农业上可用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含腐殖质多的土壤肥沃,其密度一般为3*10千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