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铜,也被称为铜锍,是由硫化铜和硫化铁熔解而成的合金。其含铜量范围在20%至70%,而含硫量则在15%至25%之间。冰铜的密度较大,通常会沉于熔炼炉的下层,通过排铜口流出。而熔炼过程中产生的熔炼渣则会从上部渣层的排渣口排出。
也叫铜锍,主要由硫化亚铜和硫化亚铁互相熔解而成的,它的含铜率在20%~70%之间,含硫率在15%~25%之间。冰铜较重,沉于下层,可以从冶金炉(熔炼炉)的排铜口流出来,熔炼渣则从上部渣层排渣口排出。
冰铜是炼铜的原料,其外观呈黑色、棕色小颗粒或块状,规格为30mmX45mm,主要成份:铜:11~15%、铁0.1~4%、锌6~8%、铅2~4%、砷0.002~0.01%、硫5~5%。
砷:以氧化状态存在,在冶炼过程中容易挥发,进入烟尘后污染大气,对人体有害;冰铜中的砷通过转炉吹炼后,进入制酸系统的砷在转化器里使触媒逐渐位一般30~45%),冰铜经过吹炼而成为粗铜(含铜品位97~99%),粗铜再经过火法精炼或电解精炼而得到精铜(含铜品位99%以上)。
生铜是铜精矿在密闭鼓风炉、反射炉、电炉或闪速炉进行造锍熔炼,产出的熔锍(冰铜)接着送入转炉进行吹炼而成。熟铜就是将生铜置于反射炉内经过氧化精炼脱杂,或铸成阳极板进行电解获得。杂质含量不同 生铜的杂质多。熟铜杂质少。性能不同 生铜无伸长率,易断,且韧性、组织致密性均较差。
包括焙烧、熔炼、吹炼、精炼等工序,以黄铜矿精矿为主要原料。焙烧分半氧化焙烧和全氧化焙烧(“死焙烧”),脱除精矿中部分或全部的硫,同时除去部分砷、锑等易挥发的杂质。熔炼主要是造锍熔炼,目的是使铜精矿或焙烧矿中的部分铁氧化,并与脉石、熔剂等造渣除去,产出含铜较高的冰铜。
冰铜,一种重要的铜与硫的化合物,根据其含铜量的不同,主要分为白冰铜(约含铜80%)、高冰铜(约含铜60%)和低冰铜(含铜40%以下)三种类别。在火法冶炼过程中,炉料中的铜和硫会生成硫化铜,若含有铁和过量硫,还会形成硫化铁,生成的冰铜通常含有硫化铜和硫化铁的混合物,且以低冰铜为主。
冰铜通常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包含这两种化合物,而且通常是低冰铜,即含铜量较低。造锍熔炼是生产冰铜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冰铜中的铜含量,还能富集其他与硫有良好亲和性的元素,例如镍和金。因此,冰铜不仅用于进一步提炼铜,也是回收这些其他贵重金属的有效方式。
冰铜是铜镍冶炼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它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铜和镍,同时还含有钴和其他杂质。冰铜是铜的一种重要形态。冰铜这个词源于其物理性质,它在冶炼过程中呈现一种特殊的固态状态,类似于冰的外观。冰铜是铜镍硫化矿经过冶炼过程的产物,主要存在于铜镍矿体中。
冰铜是铜与硫的化合物,有白冰铜(Cu2S含铜80%左右)、高冰铜(含铜60%左右)、低冰铜(含铜40%以下)之分。含铜含硫的炉料在火法冶炼中很容易生成硫化铜,如果炉料中含有铁并且含硫富裕则会同时生成硫化铁,一般得到的冰铜都是硫化铜和硫化铁的混溶物,且基本属于低冰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