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它的化学成份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CH有9种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及名称如下。庚烷、2-甲基-已烷、3-甲基-已烷的结构式如下所示。2,3-二甲基-戊烷、2,4-二甲基-戊烷的结构式如下。
写出C的结构简式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G的结构简式 。(4)写出反应⑧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反应类型:④ ⑦ 。(6)下列可检验阿司匹林样品中混有水杨酸的试剂是 。
-羟基苯醌或在萘醌的醌核上有羟基的结构,由于受到临近醌式羰基的影响表现出与羧基相似的酸性。
1、-甲氧基-1-萘酚是一种化学物质,化学式是C 11 H 10 O 2 。CAS号:84-85-5。分子量:17196。精确质量:1706800。PSA:246000。LogP:55400。外观与性状:灰色至棕色-紫色结晶粉末。
2、-甲氧基苯酚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是C7H8O2。
3、一个化学信息学的报告在调查了3043941个有机化合物中的849574个不同取代基后,指出有机化合物中最常见的5个取代基依次为:苯基、氯、甲氧基、羟基和乙基。
4、常温常压下稳定。禁配物:碱类、酰基氯、酸酐、氧化剂。存在于烤烟烟叶、香料烟烟叶、烟气中。
5、具体有三种方式: (1)隔离作用一增塑剂介于大分子之间。增大其间的距离,从而削弱分子间的作用力,以此来解释非极性增塑剂加入非极性聚合物中的增塑作用。
苯酚和甲醛的缩聚反应机理是:苯酚的邻位上的氢原子与甲醛上的氧原子发生亲核反应,生成水和苯酚单元。然后,苯酚单元之间的羟基相互发生亲核反应,生成醚键并脱去水分子,形成大分子缩聚物。
苯酚与甲醛反应,浓盐酸催化剂,酚羟基邻位上的氢和醛基氧缩去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称式为nC6H5OH+nHCHO==-[(C6H3OH)-CH2-]n-+nH2O。
甲醛与对甲基苯酚发生缩聚反应的反应机理是酚脱去邻位上的两个氢原子,醛脱氧生成水。缩聚反应是单体间相互反应而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如水、氨等分子)的反应。
酚与甲醛之间可以进行缩合反应,生成水合甲酸甲醇(也称为甲酸三氢苯酚)。这个反应通常被称为阿尔德醛缩合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之一。
苯酚与甲醛之间发生反应是因为它们可以发生缩醛反应,形成脲类化合物。这个反应是通过亲核加成的方式进行的。具体来说,苯酚中的羟基(-OH)与甲醛中的羰基(C=O)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1、s是成功了啊,V.P.实验堆产气肠杆菌测定时,由于不产生3-羟基丁酮,所以显隐性,大肠杆菌由于产酸较多,pH值可低于5,用甲基红指示剂可以显示为红色。
2、vp试验的测定中加氢氧化钠和肌酸是为了使培养液出现红色反应。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两个分子丙酮酸经缩合和脱羧生成乙酰甲基甲醇。
3、解析:V-P试验 用琼脂培养物接种本培养基中,于36±1℃培养2~4d。哈夫尼亚菌则应在22~25℃培养。加入6%α-萘酚-乙醇溶液0.5mL和40%氢氧化钾溶液0.2mL,充分振摇试管,观察结果。
4、vp试验的测定中加NaoOH和肌酸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检测阳性菌常立即呈现红色,若无红色出现,静置于室温或36±1°C恒温箱,如2h内仍不显现红色、可判定为阴性。
5、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有机酸,培养液由原来的橘红色变成红色,因此MR反应为阳性。同理,产气肠杆菌MR反应为阴性。
最常用的显色鉴定反应为醋酐-浓硫酸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即在试管中将少量样品溶于乙酸酐,再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可出现黄-红-紫-蓝-绿色等变化,最后可褪色。甾体皂苷颜色变化较快,最后显蓝绿色。
最常用的显色鉴定反应为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即在试管中将少量样品溶于乙酸酐,再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如两层交界面呈紫红色则为阳性反应。
三氯乙酸反应:将含甾体皂苷样品的氯仿溶液滴在滤纸上,加三氯乙酸试液1滴,加热至60℃,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在同样条件下三萜皂苷必须加热至100℃才能显色,也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可用于纸层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