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常见变质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

1、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涉及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这些性质主要受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以及风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岩石的基本工程性质主要包括重量性质和空隙性质,如岩石的比重、重度、密度、孔隙度和孔隙比等。变质岩通常较为疏松,因此与大多数沉积岩和火成岩相比,其密度较小,孔隙度较大。

2、沉积岩:沉积岩的工程地质性质受其成岩过程和成分的影响。例如,石灰岩通常坚硬、耐磨,而页岩则可能较软、易裂。在工程实践中,沉积岩的稳定性、渗透性和承载能力等因素需要考虑。 变质岩:变质岩由于其形成过程中的高温高压条件,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3、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4、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包括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影响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因素主要是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岩石的风化程度等。 岩石的基本工程性质主要是指岩石的重量性质和空隙性质,包括岩石的比重、重度、密度、孔隙度、孔隙比等。

5、沉积岩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火山物质和有机物质等沉积物,经过长期的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它们在地壳表层条件下形成,占地球岩石圈的5%左右。

矿床开采条件

矿体产状形态及大小、矿层厚度埋藏深度。矿体产状形态及大小:矿体的形态和大小,直接影响到矿床的开采方式。矿层厚度埋藏深度:矿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对于矿床的开采难度和成本有着重要影响。

矿床的开采地质条件包括工程条件和地质条件两类:工程条件应包括矿床所产出的位置之处岩石的力学性质以及围岩的稳定性条件;一句话说就是岩石是否稳定,是否有利于开采。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条件等,即是否便于开采,特别是地下隐伏矿。

矿藏的地质条件良好。 采矿作业技术成熟且经济合理。 环境条件有利。接下来将详细解释这三个条件的具体含义:首先,良好的地质条件对于矿产开采至关重要。这包括矿体的规模、形态和分布要有利于开采。矿体规模较大、形态规则、分布集中的矿产,开采起来更为经济高效。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指标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厚度指标和其他指标。厚度指标具体分为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和工业米百分值。可采厚度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对具有开采价值的单层矿体的最小真厚度要求,单位为米。

矿产易开采的条件主要包括:矿产的地理位置、矿床的类型、矿体的规模、矿石的品质、开采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详细解释: 地理位置:矿产的地理位置是影响开采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接近地表或者交通便利的地区,开采成本相对较低,因而更容易开采。

强风化安山岩,弱风化安山岩,微风化安山岩分别属于几类土

安山岩属于八类土(特坚石),包括安山岩、玄武岩、花岗片麻岩、坚实的细粒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辉长岩、辉绿岩、玢岩、角岩等。这类岩石的级别是XIV-XVI,坚实系数在18-25之间,密度介于2700-3300kg/m之间。由于其硬度极高,通常需要采用爆破方法进行开挖。

微风化的安山岩属于七类土(坚石),级别X-XIII, 包括大理岩、辉绿岩、玢岩、粗、中粒花岗岩、坚实的白云岩、砂岩、砾岩、片麻岩、石灰岩、微风化安山岩、玄武岩等,坚实系数10-18, 密度2500-3100kg/m3,也需用爆破方法开挖。

七类土:坚石主要包括大理石; 辉绿岩; 玢岩; 粗、 中粒花岗岩; 坚实的白云石、砂岩、砾岩、片麻岩、石灰岩; 微风化安山岩; 玄武岩等,坚实系数为 0 ~ 10, 用爆破方法开挖。

常见的接触变质岩岩石类型

1、矽卡岩:矽卡岩是在中酸性或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接触带,经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岩。矽卡岩主要由富钙的硅酸盐矿物和富镁的(铝)硅酸盐矿物组成,岩性相当复杂。

2、常见类型有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辉石矽卡岩等,与这些矽卡岩相关的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以及钼、钨、钴、金、锡、铋、铍等,常伴生多种稀有和贵重金属。

3、角岩是热接触变质岩中特有而又常见的岩石,变质程度较低。原岩是富含各种黏土矿物的泥质岩和粉砂岩。岩石常呈斑状变晶结构,变斑晶主要是红柱石、堇青石等;基质为细粒粒状变晶结构(角岩结构),其中的矿物紧密镶嵌,一般不呈定向排列,偶见变余层理构造。

4、石英岩是由碎屑岩(石英、长石砂岩)在岩浆热作用下形成的热接触变质岩。硅质胶结的纯石英砂岩,经热变质后可重结晶成为石英岩(图11-20)。

三大岩类密度特征

三大岩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密度特征如下:岩浆岩是地壳下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岩浆岩由于形成原因,是气孔状构造,岩石密度较小,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三大岩类包括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是:岩浆岩的密度最低,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的密度最高。 岩浆岩是由地壳下的岩浆上升并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岩浆岩是地壳下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变质岩是地壳中的原岩(包括岩头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的变质岩),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岩石的密度与岩石组成矿物及岩石的结构有关。按岩石含水状况不同而分岩石天然密度和干密度。

密度特征:正常沉积的细碎屑-粗碎屑岩类密度较低,变化范围在69至71 g/cm之间。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密度变化较大,且随着镁铁质成分的增加,从酸性岩到中性岩,再到基性岩,密度呈增大趋势。

玄武岩:颗粒密度约60-30g/cm,块体密度约50-10g/cm。岩石根据成因和特征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由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的岩浆形成,可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沉积岩:在地表分布广泛,占地球表面积的70%,但在岩石圈中只占5%。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