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学情预设】:理解,领会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比值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即物质的密度不同。
此时金箍棒的体积V=V=0.043 m3,质量不变,此时金箍棒的密度ρ===157×103 kg/m3,因157×103 kg/m325×103 kg/m3,故地球上没有此种物质。
△ 测定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的密度:【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适当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或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计等)测量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的密度。【实验原理】ρ=m/V。
1、还是备教材,了解编者意图,教材编排体系,教材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教材,做好提前预设。
2、从间接关系看,理论学习是备课,听别人有所反思是备课,参加教研活动是备课。从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也是备课。 语文课有狭义、广义之分。写教案只是狭义的语文备课,基本要求是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3、备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备课。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弄清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4、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实现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5、备课就是老师在上课前对整个的一堂课所做的精心准备和进度安排。它一般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案等四个方面的步骤和内容。 如何备课? 备课分学期前备课和课前备课两种形式。
1、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
2、问题一: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
3、本节先以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开展教学,然后归纳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体验对”如何鉴别物质“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就是指通过计算来辨别物质是否是空心,是否含有杂质。
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外知识的拓展,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基本的计算,内容按拍从基本的概念开始,由简单逐步加深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并且规范物理学科的解题步骤。
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替代法测密度. 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难点:用质量和密度知识的具体应用 知识点: 质量 1.质量的定义 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要求写出两条)根据结论,可引入什么物理量? 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 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 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