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密度知识

1、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人们往往感觉密度大的物质“重”,密度小的物质“轻”一些,这里的“重”和“轻”实质上指的是密度的大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所含物质减少,所以质量减少。

2、物理密度知识点如下: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读作rōu)。国际主单位为单位 为千克/米^3,常用单位还有 克/厘米^3。其数学表达式为ρ=m/V。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体积的主单位是立方米,于是取1立方米物质的质量作为物质的密度。

4、密度的公式 :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 V表示体积)密度公式变化:m=ρV 、 V=m/ρ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 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体积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用字母v表示,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m^3)。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如图,质量为0.5kg的小杯里盛有1kg的水,用绳子系住小杯在竖直平面内做...

1、应用动能定理,得 (2分)在最高点: (1分)得 绳的拉力大小为21N,方向竖直向下 (1分)(2)在最高点对水得: (2分)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水对杯底的压力大小为14N,方向竖直向上。

2、先求到最低点小杯的速度,用动能定理求速度。求得小杯最低点时速度的平方为56,所以所需向心力为mv^2/r=84N,所以绳的拉力=向心力+重力=84+15=99N。

3、解:(1 )取水和杯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最高点时: 则: (2)取杯中水为研究对象有 水对杯底的压力 与杯底对水的压力 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取杯中水为研究对象,当水与杯底之间的压力为零时杯的速度最小。

4、题目要求杯底所受压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只需求杯底对水的支持力。

地理课可以做什么实验

1、十测算实验——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的测定活动准备观测用具:长度为5m左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电子表一块(精确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数一本,天文年历一份,白纸和彩色笔若干。如果没有天文年历,最好是选择“两分两至日”,从教学进度考虑,应以秋分日为宜,此时δ为特殊值0°。

2、地质考察:学生可以参观地质公园、矿山或地质遗迹,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地貌探索:学生可以进行地貌考察,如山地、河流、湖泊等,了解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学习地貌分类和地貌发育过程。

3、地理实践活动的种类比较多, 既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 也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 地理讲演、 地理竞赛、 地理辩论、 地理游戏;地图绘制、 地理摄影、 教具制作、 地理实验、 地理调查、 地理观测、 地理参观、 地理旅游、 野外实习、 方案设计、 论文撰写、墙报编辑等等。

4、参观。有天文台、气象台、博物馆、展览会及工厂、农场、市场的参观和调查。(6)研究。有乡土研究等。可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爱好和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全体或部分学生参加一种或几种。地理课外活动是指学生从事的与地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课外活动。

测量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1: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将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1,把物体浸没水中后取出,称出出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则溢出水的质量为两者之差m1-m2,求出溢出水的体积即为物体的体积;求出物体的密度。

常规法(天平量筒法)测固体密度: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ρ=m/v天平测质量,排水法测体积;密度比水小,按压法、捆绑法、吊挂法、埋砂法)。

密度计法:密度计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密度的方法。它利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出结果。首先,将密度计放入待测液体中,然后取出并读取密度值。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各种液体的密度,如水、酒精、盐水等。密度计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点,因此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测量石块的密度,如果绳子吸水,密度偏小还是偏大?为什么?如果放石头...

如果绳子吸水,密度偏小还是偏大,在实际实验中由于绳子很细,对测量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吸不吸水也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绳子吸水密度偏离实际值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

石头有吸水性。石头吸水,所测密度偏大,因为石头的体积不会增大,而整个的重量增大,因此测得的密度也增大,反之石头不吸水则会密度偏小。密度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反映物质体积与质量特性关系的物理量。

注意看,先测量的体积是准确的,后测量的质量由于沾水导致偏大,根据公式,所以密度偏大。所以排水法测小石块的密度,一定要先测质量,再测体积,这样就不沾水了。

因为密度=质量/体积,而此实验是通过测量量筒中的水的前后读数差来表示石头的体积。但是石头会吸水,当把石头拿出来之后,量筒里嗯水比放入石头之前少了,造成水的读数差偏大,即测量到的石头体积偏大了,所以密度偏小了。

×10^3kg/m^3;(4)由于石块吸水,实际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石块的体积,导致计算出的密度偏大。(1)石块的体积为2×10^-4m^3;(2)石块的密度为8×10^3kg/m^3;(3)偏大,因为石块吸水,实际排开水的体积小于石块的体积,根据ρ=m/V可知,计算出的密度偏大。

测石块体积时是否用的排液法?如果是,应该是石块沾有液体导致测得质量比实际的大。体积是准确的,所以测得密度偏大。如果不是,那我不知道会用什么方法测石块体积了。答案应该是“偏大”,如果是不变,出题者就很多余了。希望对你有用。

测密度方法

步骤:称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称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称用细绳系住金属块放入量筒中,浸没,读出体积为V称计算表达式:ρ=m/(V2-V1)。称比重杯法:称器材:烧杯、水、金属块、天平。

天平量筒法 方法:直接用天平测质量m,量筒测体积v。 注意点:固体 (1)密度大于水的固体 质量在体积前测量,避免沾水后质量偏大;放入水中要排除去气泡,避免体积偏大。 (2)密度小于水的固体 1)按入法:用细铁丝和大头针将物体恰好全部按入水中,便于测体积。

密度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量法 此方法是通过直接测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来确定其密度。具体步骤为:先测量物体的质量,再测量其体积,最后将质量除以体积得出密度。间接测量法 在某些情况下,物体体积不规则或者不易直接测量,可以通过浮力等物理原理间接得到密度数据。

若ρ物已知,可测液体密度、ρ液=ρ物(G-F)/G;条件:浸没,即ρ物〉ρ液。密度测量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如杠杆法、连通器法、压强法等。

用观察比较法测量物质的密度观察比较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要求对各种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在观察的基础上,与确定的对象(或标准)进行比较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结论。

密度小水的绳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