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水在4摄氏度时它的密度最大,在4摄氏度以前或者以后的密度都逐渐减小。
2、如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常膨胀。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3、零摄氏度到4摄氏度过程中水的密度变大,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然后随水温的升高水的密度又变小。
4、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会发生变化。 通常情况下,水温度下降时密度增加,温度上升时密度减小。 在水温达到四度附近(约4℃)时,水的密度达到最大值。
1、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水加热至沸腾时体积有所膨胀,所以密度就会减小。
2、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体积随之增大,但由于水分子间距离的增加,密度减小。同时,水分子因吸热而膨胀,导致质量的相对减小。 当水加热至100摄氏度时,达到沸点,水从液态变为气态,这一相变过程中质量减少,因为部分水分子转化为水蒸气并向外扩散。
3、其实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水的温度会增加,体积也会增大,但是密度会减小,质量也会减小。水在加热过程中受热蒸发,水分子会不断受热膨胀,进而导致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当水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沸腾时,由液体变为气体会导致质量减少。水还可以通过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
4、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会增加,体积也会增大,但是密度会减小,质量也会减小。水在加热过程中受热蒸发,水分子会不断受热膨胀,进而导致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当水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沸腾时,由液体变为气体会导致质量减少。
5、密度减小:虽然水的质量不变,但由于体积增大,密度相应减小。 质量不变:尽管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相态变化,但其质量守恒,即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 蒸发:水加热至一定温度时,部分水分子能量足够,克服表面张力逸出成为水蒸气。
1、观察水在加热时的变化:三年级学生发现,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降低,但水的质量保持不变。 描述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当水加热至一定温度时,水分子获得能量,开始蒸发成水蒸气。
2、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四面体集团不断被破坏,分子无序排列增多,使密度增大。但同时,分子间的热运动也增加了分子间的距离,使密度又减小。这两个矛盾的因素在4℃时达到平衡,因此,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过了4℃后,分子的热运动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的因素,就占优势了,水的密度又开始减小。
3、①水底面的水被加热,密度变小,上浮;上层的水密度大,下沉;不过这个现象一开始不很明显,而且由于水的颜色相同,也不易察觉。
4、热传导:火焰加热铁锅或铝锅,锅将热量传递给水。由于锅底的热量最为集中,所以靠近锅底的水温度升高的速度比靠近水面的水快。这导致了两个现象:首先,水底的水因为受热而密度减小,从而上浮;而上层的水密度较大,会下沉。然而,这一现象起初并不明显,且由于水和锅的颜色相同,不易被察觉。

会变小的。水的反常膨胀及其微观解释 在一般情况下,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的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热胀冷缩”现象。然而水在由0℃温度升高时,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人们通过实验得到了如图2-3所示的P-t曲线,即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其实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水的温度会增加,体积也会增大,但是密度会减小,质量也会减小。水在加热过程中受热蒸发,水分子会不断受热膨胀,进而导致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当水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沸腾时,由液体变为气体会导致质量减少。水还可以通过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
体积增大:水受热后,分子运动加快,间距增大,导致体积膨胀。 密度减小:虽然水的质量不变,但由于体积增大,密度相应减小。 质量不变:尽管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相态变化,但其质量守恒,即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 蒸发:水加热至一定温度时,部分水分子能量足够,克服表面张力逸出成为水蒸气。
密度减少。因为烧开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样的质量要占用更多的体积。
会。根据查询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得知: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体积的变化。水的密度是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水在变热的过程中,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密度会变小,故而体积会变小,水的密度是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变大的,水在变冷的过程中,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密度会变大,故而体积会变大。
如果温度高的话,分子就越活跃、膨胀增加密度就会变小。当水的温度是4摄氏度时,密度是可以说是最大的,但当低于4摄氏度或者变成冰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就会减小,与此同时大于4摄氏度以后,随着温度升高密度也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