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大块冰漂浮在水面上,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是1000立方米,求冰块所受...

1、冰的密度取0.9*10^3kg/m^3 设冰的体积是v,则有 ρ冰vg=ρ水(v-1000)g 得v=10000m^3 所以冰受到的浮力F浮=G冰=0.9*10^3*10000*10=9*10^7N 亲。请你及时采纳。有问题另行提问。我会随时帮助你。

2、解法1:因为水与冰的密度比是1:0.9,所以冰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与在水里的体积比也是(1-0.9):0.9,也就是1:9,所以冰块总体积为100+900=1000立方厘米,重量为:1000*0.9=900克。

3、重力加速度为10m/s(即1Kg=10N)设;冰的质量为m冰,冰的总体积为V总,水面上的积为V上,水下的体积为V下。

4、分析:由于浮冰是漂浮的,所以它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浮力。

5、冰的密度是;0.8克/立方厘米,由ρ冰gV冰=ρ水gV排得V冰:V排=5:4,所以 冰块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与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之比为 5-4:4=1:4;2,水面的位置是【不变】的,因为水和冰的总质量没变。如果水面变了就意味着水和冰的质量之和变了,这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冰块浮在水面上

当冰块被投入水中时,它们通常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冰块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而浮起来。 冰块通常是由液态水在低温下冻结形成的固体。它们常用于降温或制作冷饮。有时,人们也会将水倒入模具中,以制作出具有特定形状的冰块,例如棒冰。 冰是一种具有透明六方晶体结构的物质。

冰块会漂浮在水面,是因为冰的密度比液态水小。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分子之间形成规则的六边形结构,导致单位体积内冰的质量减少。当水的温度降到0℃以下,原本紧密排列的水分子会撑开成疏松的晶体结构,这就像把相同数量的人分散到更大广场上,自然显得更松散。阿基米德浮力原理能进一步解释这种现象。

冰块浮在水上是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密度差异导致的浮力现象 通常,我们可能会认为液体变成固体后,密度会变大,变得更重。然而,水在变成冰的过程中却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性。当水冷却并结冰时,其体积会膨胀约9%,导致密度降低。因此,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使得冰块能够浮在水面上。

根据浮力原理,冰块在水中浮起来是因为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冰块排开的水体积等于冰块融化的水的体积,所以冰块融化后,水位保持不变。 冰融化成水后,虽然体积发生变化,但重量保持不变,因为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所以它们的质量相同。

冰块能浮在水面,本质是冰的密度小于水。水的分子在液态时紧密堆积,但结冰时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分子间距反而增大。这就导致同样质量的冰体积膨胀约9%,自然比水轻。类似将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块放进水里,棉花会漂起来。温度分层现象也强化了这种特性。

当冰块被放入水中时,它们通常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冰块受到的浮力大于其自身的重力,从而使冰块浮在水面上。 随着冰块在水中溶解,它们会逐渐吸收热量并融化。这个过程是冰吸热溶解的现象,直到冰块完全消失。 当冰块完全溶解后,水的体积会增加,导致水面上升。

冰块处于水中却能漂浮是怎么回事

1、冰能浮在水面,关键原因在于密度差异。 密度关系是底层逻辑冰的密度约为0.9克/立方厘米,小于水的1克/立方厘米。根据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时就会上浮。这种现象在冬日的湖面尤为明显,表层结冰后反而形成保温层,保护水下生态系统。

2、冰块浮在水中的根本原因:密度差异带来的神奇现象。大多数物质固态时密度更大,但水却是个例外。当液态水结成冰时,分子排列形成蜂窝状六边形结构,这种特殊排列让冰的体积比同质量液态水多出约9%。

3、冰为什么总是漂浮在水面上呢?这是因为水在结成冰的过程中,体积大约要增长十分之一,因此它的比重变小,同样体积的冰比水轻,所以冰就浮在水面上。通常来讲,一般物质的性质都是热胀冷缩,可是,水结冰却是“冷胀”,冰化水反而“热缩”。冬天我们要包扎好自来水管,就是这个道理。

4、当物体在水中完全和地接触是就没有浮力了,因为底部没水就不存在浮力了。[例1]有一个合金块质量10kg,全部浸没在水中时,需用80N的力才能拉住它,求:此时合金块受到的浮力多大?[分析]根据G=mg可得出金属块重力,浮力大小是重力与拉力的差。

冰山的体积有多少沉浸在水底下

约90%的冰山体积隐藏在水下,只有10%露出水面。这与冰的密度和水体浮力原理有关。冰的密度大约是0.92克/立方厘米,而水的密度是00克/立方厘米,密度差让冰山像“塞满空气的泡沫块”一样漂浮。 密度对比 冰比水轻的本质是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分子间隙变大。

冰山体积的90%都沉浸在水底下。因为冰山多为密度较低的纯水而海水密度相对较高,导致冰山约有90%体积沉在海水表面下。冰比水的密度小,密度比水小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密度比水大的物体在水中则下沉,密度等于水的物体在水中会悬浮,处于平衡状态。

冰山体积的90%沉浸在海洋底下。通常,南极冰山在绕极流(西风漂流)的作用下,自西向东围绕南极大陆移动;而北极冰山则随着寒流南下,进入大西洋的中低纬度区域。大多数冰山的比重为0.9,这意味着其质量的六分之七位于海面以下。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仅仅是整个冰山的十分之一。

冰山体积的90%都沉浸在水底下,我们在海面上所看到的仅仅是它的头顶部分。航海的时候不容易发现,等你看见他的顶的时候,你有时逃不掉了,因为你已经在山腰上了,即将撞冰山。它在水底部分的吃水深度一般都超过200米,深的可达500米之多。这一座座巨大的冰山,随着海流的方向能漂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冰山体积的90%都沉浸在水底下,我们在海面上所看到的仅仅是/队它的头顶部分。它在水底部分的吃水深度一般都超过200米,深的可达500米之多。这一座座巨大的冰山,随着海流的方向能漂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每天大约能漂流6000米。

冰的密度和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为1g/cm,而冰形成时密度约为0.9g/cm。当水温降至0℃结冰时,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规则的六边形晶体结构,这种结构导致单位体积内的水分子数量减少,因此冰的体积膨胀且密度降低。 密度差异的直观体现将冰块放入水中时,冰排开的水重量等于冰块自身的重量。

在标准大气压和0℃的条件下,冰的密度约为0.917g/cm,而水的密度约为00g/cm。这一差异导致冰通常浮在水面上,这反映了冰的浮力小于水的浮力。当水冷却至0℃并结冰时,水分子会重新排列形成冰晶,这种排列使得冰的结构中存在较大的空隙,因此相同质量的冰体积较大,密度较低。

水的密度大。因为冰在0℃下密度为0.917g/cm3,而水的密度正常为00g/cm3,日常生活中,冰总是浮在水面上,也可以说明冰的浮力小,水的浮力大。

水的密度是1g/cm,冰的密度是0.9g/cm。

水与冰的密度并不相同。 水的密度大于冰,通常水的密度为00g/cm。 在0℃时,冰的密度为0.917g/cm,这使得冰能浮在水面上,其浮力小于水。 水结冰时,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每个氧原子周围有四个氢原子,这种结构导致冰的密度小于同温度的水。

导致分子间距离增大。 因此,尽管氢键在冰中提供了稳定性,但它们也造成了分子间的空间扩张。 冰的密度为0.917g/cm,而水的密度为0×10kg/m。 水的化学式是HO,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是一种无色的透明液体,在常温常压下存在。

冰为什么能浮在水上?

1、冰块浮在水上是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密度差异导致的浮力现象 通常,我们可能会认为液体变成固体后,密度会变大,变得更重。然而,水在变成冰的过程中却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性。当水冷却并结冰时,其体积会膨胀约9%,导致密度降低。因此,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使得冰块能够浮在水面上。

2、冰能浮在水上的原因是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具体解释如下:密度差异:水的密度约为1克/立方厘米,而冰的密度约为0.9克/立方厘米。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相同体积的冰和水相比,冰的质量更轻。

3、冰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冰块在水中排开的水体积等于冰块融化的水的体积,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可能感兴趣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