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液态水的分子间距离比冰中的固定排列更不规则,分子间的空隙减少,导致密度增大。 氢键的存在也是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的原因,因为在此温度下,氢键的作用力与水分子的热运动达到平衡,使得水分子间的空间排列最为紧密。
2、对于水来说,由于水中存在大量单个水分子,也存在多个水分子组合在一起的缔合水分子,而水分子缔合后形成的缔合水分子的分子平均间距变大,所以水的密度由水中缔合水分子的数量、缔合的单个水分子个数决定。具体地说,水的密度由水分子的缔合作用、水分子的热运动两个因素决定。
3、因为水的氢键使水和其他物质不同。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松弛结构,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通过氢键形成的定向有序排列,空间利用率较小,约占34%、因此冰的密度较小。
4、宏观是密度导致的结果,从微观的角度即分子间隔导致的.水变成冰体积变大,是因为液态水中水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氢键作用力。它比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得瓦耳斯力)大得多。当水处于液态时,在氢键力的作用下,水分子靠近,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体积小。
1、在日常的近似计算中,人们通常将水的密度视为1000 kg/m3。值得注意的是,当水结冰后,其密度会有所减小,这个特性使得冰能漂浮在水面上,这是水与冰密度差异的一个直观体现。水的密度并非恒定不变,它会受温度和状态的影响。
2、由于水的密度是1g/cm3,而冰的密度约为0.9g/cm3,所以对于一定质量的水凝固成冰后,由于质量不变,而密度减小,所以体积要变大为原来的10/9。根据水的反常膨胀,水在0℃~4°C以下时,密度最小,当水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因为密度最小,体积反而会变大。
3、在0℃时,冰的密度为0.917g/cm,这使得冰能浮在水面上,其浮力小于水。 水结冰时,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每个氧原子周围有四个氢原子,这种结构导致冰的密度小于同温度的水。 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在0°C时,水的密度为99840千克每立方米。
4、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因为冰的密度ρ冰=0.9×10kg/m,水的密度ρ水=0×10kg/m,而V=m/ρ,水凝固成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所以体积会增大。液态水中水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氢键作用力,它比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得瓦耳斯力)大得多。
5、密度不同 普通的但水结冰密度为0.9克/立方厘米,而海水结冰的密度会高于淡水冰,海冰中因为含有气泡,密度一般低于此值,新冰的密度大致为0.914克/立方厘米,海冰的密度随盐度增加和空气含量的减少而加大。冰龄越长,由于冰中卤汁渗出,密度则越小。
水结冰后的变化:温度变化:水在0摄氏度以下结冰,结冰后水的温度会大大降低。密度变化:水结冰后密度会变小。这是因为冰的分子结构比液态水更紧密,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更多,因此密度变小了。体积变化: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水结冰后密度变化:水结冰后密度会变小。水的密度度是×10^3kg/m^3,冰的密度是*10^3kg/m^3。所以,水结冰后密度标小了。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温度变化:水结冰时,其温度会降至0摄氏度以下,这是因为结冰是水释放热量(凝固热)的过程。 密度变化:水结冰后密度减小。液态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而冰的密度约为0.92克/立方厘米,因为冰晶体结构比液态水更为松散。 体积变化:水结冰后体积膨胀。
当水结冰后,会发生以下变化:物态变化:水从液态变为固态,分子开始以规则的结晶形式排列,形成冰晶体。密度变化:通常情况下,冰的密度比液态水低,因此结冰时水体会膨胀。这也是为什么冰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分子排列:在冰中,水分子以稳定的晶格结构排列,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
水结冰后,其密度变小,体积变大,这一变化源于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水在液态时,分子间通过氢键形成有序排列,而温度降低至0摄氏度时,水分子能量下降,排列更趋向紧密,从而导致密度增加。
水结冰是水由非晶体变成晶体的过程,这个问题可以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到达凝点后,水分子运动变慢,分子间的引力使变慢的水分子慢慢进行有序的排列,排列后,水分子的运动空间变小,并且有序,宏观上成为比较稳固的结晶体状。常见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温度高于融点,物质变成液态,高于沸点,变成气态。

在日常的近似计算中,人们通常将水的密度视为1000 kg/m3。值得注意的是,当水结冰后,其密度会有所减小,这个特性使得冰能漂浮在水面上,这是水与冰密度差异的一个直观体现。水的密度并非恒定不变,它会受温度和状态的影响。
水的热胀冷缩是反常的,水在低于4度时热缩冷胀,导致密度下降。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疏松”(低密度)的刚性结构(图2-3)。最邻近水分子的O—O 核间距为0.276nm,O—O—O键角约为109度,十分接近理想四面体的键角109 度28分。
由于水的密度是1g/cm3,而冰的密度约为0.9g/cm3,所以对于一定质量的水凝固成冰后,由于质量不变,而密度减小,所以体积要变大为原来的10/9。根据水的反常膨胀,水在0℃~4°C以下时,密度最小,当水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因为密度最小,体积反而会变大。
而水在0℃时,密度为0.9998710 kg/m3,冰在0℃时,密度为0.916710 kg/m3,因此冰才能浮在水面上。
1、水与冰的密度并不相同。 水的密度大于冰,通常水的密度为00g/cm。 在0℃时,冰的密度为0.917g/cm,这使得冰能浮在水面上,其浮力小于水。 水结冰时,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每个氧原子周围有四个氢原子,这种结构导致冰的密度小于同温度的水。
2、水和冰比,水的密度大,水的密度为0×10千克/米,冰的密度0.9×10千克/米。
3、水的密度大。因为冰在0℃下密度为0.917g/cm3,而水的密度正常为00g/cm3,日常生活中,冰总是浮在水面上,也可以说明冰的浮力小,水的浮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