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6times10^{3}kg/m^{3}$。解析:万有引力与重力近似相等:在地球表面,物体所受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设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物体质量为$m$,则有:$mg approx Gfrac{Mm}{R^{2}}$其中,$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地球质量的数量级是10^24 kg。具体推导过程如下:万有引力与重力近似相等:在地球表面,物体所受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 = Gfrac{Mm}{R^{2}}$,其中m为物体质量,M为地球质量,R为地球半径,G为引力常量。
3、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过程,需要知道目前太阳的质量M。已知地球半径为R=4×106m ,地球质量为m=0×1024 kg,日地中心的距离为 r=5×1011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10m/s2 ,一年约为2×107 s。试估算日前太阳的质量M。
地球自转,角速度ω=2πf=2π/T;卫星跟地球同步,角速度必然相等ω=2π/T。设卫星离地面高度为h,(离地心h+R)。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GmM/(h+R0)2 = m g0 = m(h+R0)x(4π2)/T2。这里的F即为卫星受到的地球引力。在近地卫星的轨道上,我们通常认为其受地球万有引力作用,提供向心力。这种情况下,卫星在地面的引力常量G所产生的重力充当了向心力,即地球给与卫星之间的万有引力。
这个F就是卫星受到的地球引力 近地卫星我们都看做是卫星受地球给的万有引力来提供共向心力。所以近地卫星要么就用他在地面的引力常量G产生的重力充当向心力,也即为地球给与他之间的万有引力。
引力可以分解为重力G,和一个向心力F。F就是考虑到受自转影响,在地表的物体同时也在围绕地轴旋转,所有必须有一个向心力,而这个向心力由引力提供,在图中就是分量F。很明显F=mrω^2,其中r是物体到地轴的距离,它小于等于地球半径R0。
同学,你列的算式有两个错误。一是R^3=GmT^2/4π^2中,R是指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而不是行星半径。二是R^3=GmT^2/4π^2中,T是指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而不是自转周期。此题的题设条件不足以求出行星半径R。
1、在不计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2、知道答主 回答量:11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物体在地球所需的引力:mg=GMm/R (M为地球质量) g=GM/R ∴M=gR/G 地球的质量为gR/G。
3、解:设:地球质量为M,卫星质量为m。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地球半径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4、设地球的质量为M (1) F=G*M*m/4R^2 (2)重力约等于万有引力,设g‘为高度为R处得重力加速度,则 mg=G*M*m/4R^2 得g=G*M/4R^2 (3)由(1)(2)比较可得高处的重力加速度比较小。
5、设地球质量是M,设想在地球表面有一个质量是m的小物体,则 GMm / R^2=mg 得 M=g R^2 / G 注:因地球自转很慢,所以上面是忽略了地球自转的影响。
1、地球的密度或称为比重也是一个有趣的研究点。因为密度有区别,所以同体积的铅比铁重,而同体积的铁比木头重。我们是否能够确定地球内部1立方米的重量呢?假如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能算出地球的全部质量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物质的引力的计算。
2、密度:在物理学中,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不随状态、形状和空间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只随物态(温度、压强)变化而变化。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3、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引力。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可以通过公式 G=mg 来计算,其中 g=8N/kg。要注意区分重力和质量这两个物理量,不要将物体的轻重(即物重)与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即质量)混淆。具体区别如下: 概念:- 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
4、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G = mg来计算,其中G代表重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g代表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g是一个固定的值,因此物体的质量m是决定其所受重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1、地球:密度约为5,513千克/立方米,质量约为9742×10^24千克。 月球:密度约为35克/立方厘米,质量约为35×10^22千克。 火星:密度约为91克/立方厘米,质量约为244×10^15千克。 木星:密度约为24克/立方厘米,质量约为9×10^27千克。
2、地球平均密度是515 g/cm^3,在太阳系各大行星里面是最高的。
3、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085千克每立方米。关于地球的密度,以下几点需要了解:地球总质量与体积:地球的总质量约为965×102?千克,体积大约为0832073×10^12立方千米。正是这样的质量和体积,决定了地球的平均密度。密度分布不均:地球的密度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变化。
由mg=GmM/R得M=gR/G 其中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mg,M是地球的质量,R是地球的半径,G为引力常量。
首先,根据给出的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半径R的关系,以及万有引力公式,可以推导出地球质量M与半径R的三次方之比等于g/。然后,利用密度公式ρ=M/V,其中V为地球体积,可以表示为三分之四πR的三次方。
尽管人们早已知道光速和音速,但是科学界一直未能解决引力常数。知道引力常数就能计算出星球的质量。
在上面这个公式里,G代表万有引力常数,大小约为 67 10-11N·m^2/kg^2,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重力加速度和距离,就很容易求出地球的质量了。当我们再进一步计算,用质量除以体积,就能得到地球的密度,结果显示地球的密度约为52g/cm^3。
设地球密度为ρ,近地卫星周期为T,则卫星的向心加速度由地球引力提供:GM/R^2=R*ω^2=(2π/T)^2,M=ρ*4πR^3/3推出:于是我们根据近地卫星的周期T 以及已知的引力恒量G就能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这里根本不需要地球自转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