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象中密度较小的气体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密度会变小,如氨气溶于水得到的氨水密度小于水,而浓度越大,密度越小。但是如果密度大的气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密度会变大,如氯化氢溶于水得到的盐酸密度大于水,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2、因为液态氨的密度比水小,也就是说氨气溶于水后,氨水的质量分数越大,就意味着NH3这种密度小的物质占整个溶液的体积分数也增大,密度小的物质的比重增大的结果就是整个溶液的总密度减小。
3、密度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存在密切关系。当气体溶于水时,若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8,如氯化氢(HCl),随着浓度的增加,气体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密度增大。相反,对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8的气体,例如氨气(NH3),情况则有所不同。
4、溶质)/V(溶液);水的密度ρ水=1000g/cm^3=1000g/ml 有题目可知,c=n(气体)/V(溶液)n(气体)=V/24(L/mol^-1)V(溶液)=m(溶液)/ρ(溶液) 单位统一ρ(溶液)=1000ρ m(溶液)=m(水)+m(气体)=ρ(水)*V(H2O)+n(气体)M 带入,经过计算自己导一下吧。
5、“没有明显变化,因为二氧化碳溶解的量较少,溶液的质量没有明显增加,溶液的体积也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密度不会有明显变化”这句话是对的 。后面就是错的,因为气体的分子间距比液体大很多,所以气体的密度比较小,那么水加上气体之后密度当让变小。
1、水的密度是要求记住的,是0×103kg/m3.读作0×103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物理意义就是由定义而来: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水的密度是0×103kg/m3的物理意义就是:1m3水的质量为0×103kg。
2、水具有密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密度越大水就变得越重。所以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3、水的密度在98℃时最大,为1×10^3kg/m3,水在0℃时,密度为0.99987×10^3kg/m3,冰在0℃时,密度为0.9167×10^3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1g/ml,1000g/L,1000kg/m3。水的密度是1g/cm3,1g/ml,1000g/L,1000kg/m3,水是由氢和氧这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没有毒的可以直接饮用,在常温常压的状态下,水呈现出来的是无色无味的,是透明的液体。
测定物体密度需要测出其质量和体积.不规则固体的质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体积的测量往往用“排液法”.1)、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数未V1;2)、将木块放入水中,漂浮,静止后读出体积 V2;3)、按下木块,将木块完全浸入水中,读出体积为V3。
压制成块状,测定体积、质量。然后就可以知道密度。测体积,可以压制为长方体,测长宽高。
常规法(天平量筒法)测固体密度: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ρ=m/v天平测质量,排水法测体积;密度比水小,按压法、捆绑法、吊挂法、埋砂法)。
对于可溶于水的固体,可以使用雀搜饱和溶液法或埋砂法来测量液体密度。测量时,需注意天平的正确使用,包括三点调节、法码和游码的使用规则,以及确保质量m和体积v的测量顺序,选择合适的量筒。 仅用天平测量固体密度(溢水法):通过比较物体和溢出水的质量来计算密度。
表达式:ρ=m/(V2-V1)测固体体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排水法测体积密度比水小按压法、捆绑法、吊挂法、埋砂法。溶于水饱和溶液特殊测量法 埋砂法整型法如果被测物体容易整型,如土豆、橡皮泥,可把它们整型成正方体、长方体等,然后用刻度尺测得有关长度,易得物体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