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红是一种有机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环境下呈红色,而在碱性环境下则变为黄色或橙色。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用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或反应进行的程度。其具体变色范围受温度和溶剂等因素影响。实验室条件下,其变色范围大致在pH值4至2之间。
答案:甲基红作为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其变色范围是pH值在4至2之间。在这一范围内,溶液的颜色会随着pH值的变化而改变。具体来说,当溶液的pH值低于4时,甲基红会呈现红色,当溶液的pH值在2与酸性条件之间的过渡区时,颜色也会呈现红色。而当溶液的pH值高于2时,甲基红会呈现黄色。
用途:甲基红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之一,常浓度为0.1%乙醇溶液,pH4(红)-2(黄)。也用于原生动物活体染色。甲基橙 分子式: C14H14N3NaO3S 分子量: 3233 密度: 1 熔点: 300 °C 沸点: 100 °C 橙红色鳞状晶体或粉末。微溶于水,较易溶于热水,不溶于乙醇。

EINECS号: 200-455-7 分子式: C14H15N3 分子量: 2229 外观特征: 二甲基黄呈现出金黄色,其形态为片状。这种物质在醇、苯、氯仿、醚、石油醚和矿酸中可溶,但不溶于水。
苏丹黄的学名为二甲基黄,物理性质如下:密度为027g/cm3,熔点为111-117℃,沸点为3705°C(760mmHg),闪点为17205°C,蒸汽压为0mmHg(25°C)。
外观是一种白色或者黄色结晶,可溶于水,用作酸碱指示剂,指示范围是酸性,混合指示剂的变色pH值大约是1,二甲基黄碱色为黄色,溴甲酚绿碱色为蓝绿色,酸性为亮黄色。
二甲基黄是有毒物质, 金黄色片状物,能醇于醇、苯、氯仿、醚、石油醚和矿酸,不溶于水,熔点:114~117°C。主要用作酸碱指示剂,测定胃液中的游离盐酸,过氧化脂肪的点滴试验;。
C14H16N3Cl+HCl生成C14H18Cl2N2+H2O。二甲基黄化学式为C14H16N3Cl,其与盐酸(化学式为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14H16N3Cl+HCl生成C14H18Cl2N2+H2O,其中,反应生成了C14H18Cl2N2和水。
上海港出口焦点:揭秘70%甲基磺酸的卓越之旅/ 在国际物流的繁忙航道上,70%甲基磺酸(英文名:Methanesulfonic acid 70%,别名甲磺酸甲酯)以其卓越性能和广泛应用备受瞩目。这款化学品的CAS号为75-75-2,联合国编号3265,作为危险品,它属于第八类,包装类别为PG2。
医药股有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沃华医药。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港交所股票代号:02607;上交所股票代号:601607)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全国性国有控股医药产业集团。
EMS是英文全称为“Express Mail Service”,即是邮政特快专递服务。该服务由万国邮联管理下的国际邮件快递进行提供,而在中国境内,是由中国邮政提供的一种快递服务。
1、甲基磺酸比重与含量的关系 分子式 CH3SO3H 分子量 91 CAS号 75-75-2 性质 99%甲基磺酸: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沸点:167-165(10mmHg),比重(20℃):4812g/cm3,熔点:20℃,溶于水,微溶于甲苯,不溶于烷烃。
2、晚上好,MSA属于有机强酸,对人体有强烈腐蚀性可以导致化学性烧伤,内服及呼吸道吸入时有毒,它有点儿像BPO、MEKP等过氧化有机物一旦接触皮肤就会导致红肿刺痛和水疱,可以破坏表皮细胞层留下疤痕的。
3、二甲基二硫,即二甲基二硫醚。高毒易燃,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带有硫化物的臭味。不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醋酸混溶。沸点107℃。在我国,二甲基二硫目前不属于职业病危害因素,暂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
4、阻垢剂、分散剂是循环水化学日常处理中一类占较大比重的化学药剂。
5、本品是弱氧化剂,不含水的二甲基亚砜对金属无腐蚀性,含水时对铁铜等金属有腐蚀性,但对铝不腐蚀,对碱稳定,有酸存在时加热会产生少量的甲基硫醇、甲醛、二甲基硫、甲磺酸等化合物。
是。甲胺中文名称:N-乙基甲基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是C3H9N。无色液体。甲胺与苯磺酰氯作用是生成白色沉淀,CH3CH2NHCH3(甲胺)在碱性条件下能及在碱性条件下能及苯磺酰氯反应生成沉淀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甲胺, 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H3NH2,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属低毒类,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水溶液是一种强碱。它是氨中的一个氢被甲基取代后所形成的衍生物。甲胺是最简单的伯胺。市售品一般是其甲醇、乙醇、四氢呋喃或水溶液,或作为无水气体在金属罐中加压储存。
有的文献报道合成(E)-3-甲氧基-2- (2-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可以选用乙酸甲酯、N,N-二甲基甲酰胺等溶剂。 6 烟嘧磺隆(nicosulfuron) 该品种由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开发,获得中国专利授权(CN87100436),该专利于2007年1月27日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