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方法一: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来判断:氧气的密度是429g∕l,空气的密度是293g∕l,二氧化碳密度977g/l,氮气的密度1250g/l。比较方法二: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密度也大,所以,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判断: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29,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气体的密度由其摩尔质量决定。具体来说,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01克/摩尔,氧气为300克/摩尔,氮气为201克/摩尔,氢气为02克/摩尔。因此,按照摩尔质量从大到小排序,我们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氧气,氧气的密度大于氮气,氮气的密度大于氢气。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的密度大小排列顺序为二氧化碳氧气空气氮气。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429g∕l,空气的密度为293g∕l,二氧化碳密度为977g/l,氮气的密度为1250g/l。通过对比这些数值,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密度差异。
1、海拔越高氧气就越少的主要原因如下:大气质量分布:大气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对流层内,而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约为17至18公里;中纬度地区约为10至12公里;高纬度地区则为8至9公里。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进入平流层,大气质量显著减少。
2、空气稀薄效应: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逐渐降低,导致空气密度减小,从而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相应减少。因此,高原上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气含量也就越少。
3、海拔越高,氧气越稀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大气压降低:核心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层逐渐变薄,导致大气压随之降低。影响:大气压的降低使得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密度减小,包括氧气分子。这意味着在更高的海拔处,空气对氧气分子的支撑力减弱,使得氧气分子更加分散。
4、海拔越高氧气就越少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压逐渐降低,导致空气变得稀薄,氧气含量也随之减少。具体原因如下:大气质量分布:大气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对流层,而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可达17至18公里;中纬度地区为10至12公里;高纬度地区则为8至9公里。
5、海拔越高氧气越少的原因主要与地球大气层的物理性质有关,具体原因如下:大气压力的降低: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降低。大气压力是由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对地表产生的压力。海拔越高,大气层越薄,气体分子越稀疏,因此产生的压力也就越小。
6、海拔越高,空气中的氧气分压会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大气压力的变化所导致。海平面处,大气的密度和厚度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分压约为21kPa。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层的厚度和密度减小,空气中的氧气分压随之降低。举例而言,登顶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时,氧气分压仅相当于海平面的三分之一。

1、一瓶氧气是压缩气体,氧气用去一半后,压缩气体气压减小,所以密度质量是原来的一半。氧气为气体,空间有多大,体积有多大,所以氧气体积不变(等于瓶的容积),质量用去一半,根据ρ= mV 知: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2、那玩意应该和打火机的气是一样的,都是液态气。
3、会,变小。氧气瓶本体为无缝钢瓶,其厚度为5 ~ 8mm,可承受的压力为47xl0kPa。氧气瓶的大小不等,容量也不相同,容量有35L、40L、46L三种。普通用的氧气瓶,外径为219mm,瓶高1390mm,容量为40L,储存量为6m3。
4、使用一段时间后:体积不变,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解释:固体与液体的密度不易发生变化,因为受温度影响,体积V的变化不大;而气体则不同:封闭气体的体积是不变的,但使用后,质量明显减小,密度也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