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 地球是个磁性球体,它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称地磁场。它的南北极是移动的,与地理南北极的位置也不重合。1970年磁北极在76N,101 W,磁南极在66 S,140 E。1983年磁北极在73 N,100 W,磁南极在68 S,145 E。5 放射性 地表岩石、水、大气、生物中都有放射性元素存在,地球内部深处也有。
如果你认可这种逻辑,有一天,更加高级的宇宙生命前来毁灭人类或将人类当成它们的盘中餐而批量生产的时候,也不要祈求他们的怜悯和责怪他们残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也许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同理心、怜悯心和包容心也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所在。
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中国的环境保护目前不是很好。有的人会说:用水用电和我们搞环保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节水、节电,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环境。
因此,当我们站在一座大山的山顶上时,离地心的距离比在海平面上时更远。当我们在海底时,比在海平面更接近地球的中心。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山顶上,整个山的质量都在脚下,这肯定会对重力加速度有点贡献,站在海面上,脚下是整个海洋,即使在空中飞行,下方的空气质量也会把我们拉向地心。
而陆地上的生物的运动方式为爬行或者走路,因此两个环境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并且海洋生态环境比较平稳,温度也温差也没那么大,所以生物体就容易生长。海洋空间也足够的大,所以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空间都比我们陆地上来说更容易。海洋中的食物也非常的多。
所以,人类尚未踏足过万米的海底世界,只能通过机器在水下拍摄的画面来了解它。虽然还没有到达海沟的最深处,但科学家们通过画面发现在8000多米深的地方仍有生物生存。能够承受如此大压力的生物非常罕见。世界上最接近地心的地方,深度超过1万米,科学家们在那里发现了基燃生物的活动。
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地心压力大,温度也很高。地核的总质量为88e21吨,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5%,体积占整个地球的12% 。地核的体积比太阳系中的火星还要大。由于地核处于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压力比地壳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压力已达到136万个大气压,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万个大气压了。
月球的密度较低,约为3克/立方厘米,这并不是因为它是空心的,而是因为它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性导致其密度小于地球。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水、金、地、火是固态行星,都有岩石的表面,金属内核,所以密度较大,而木星、土星是气态行星,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一个巨大的气团,所以它们的密度较小,而天、海、冥虽然也被称为气态行星,但它们也有岩石和冰,所以密度居中。
这是由于地球比月球引力大的结果。原始地球要比现在的大一些,物质密度也不及现在,后来在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半径收缩,所以密度才变大!详细的说:地球在形成之初物质疏松,内部缝隙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原始气体。
撞击说的月球起源也解释了为什么月球比地球密度小的原因,这是空心阴谋论的来源,因为撞击后被抛洒到太空的物质是地球表面的物质,而地球核心更深层次的物质密度更大,所以月球整体的密度来说要比地球小。
地球的密度略大于月球的密度。 地球的质量为98×10^24千克,体积为0832073×10^12立方千米,平均密度为5518千克/立方米。 月球的质量为349×10^22千克,体积为199×10^10立方千米,平均密度为3350千克/立方米。
密度单位是kg/m,也就是单位体积内的物质质量。
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7~8 g/cm3 向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51 g/cm3,并且在一些不连续面处有明显的跳跃,其中以古登堡面(核-幔界面)处的跳跃幅度最大,从56 g/cm3 剧增到98 g/cm3;在莫霍面(壳-幔界面)处密度从9 g/cm3 左右突然增至32 g/cm3。
不会吧,地球的圈层结构都稳定很久了,同时地球的大小和密度也在稳定后没多大变化。至于你说的地球表面向地心挤压的力就更不可能了,软流圈及以上可能会有各种大规模的地质运动,但软流圈以下就主要是重力分异作用引起的小规模运动了。
密度大地物体向地心靠拢,这个过程中可以考虑地球和上述实验一样,整个系统角动量动量守恒。
现在你站在这个人圈的中心,相当于你在地球的地心里。10个人再以同样的力把你拉向自己,假设每个人的拉力都相同。在不考虑你身体承受的情况下,相反方向的拉力会被相互抵消。最终10个人之见的拉力由于方向的混乱被全部抵消,其作用结果“相当于”你现在不受到任何拉力(引力)。
1、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以下是关于地球的一些重要资料: 地球的物理特性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其表面大约三分之二被海洋覆盖。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千米,质量约为96亿吨。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是3625天。
2、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一个固态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地球的表面大约三分之二是蓝色的海洋,剩下的陆地主要由各种岩石和土壤构成。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质量约为96510kg,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一年,自转周期约为一天。
3、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管是地球的整体,还是它的大气、海洋、地壳或内部,从形成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3时56分4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每秒465米。
1、地球内部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增。这主要是组成地球的物质,受地球自身的重力作用,而产生上下分异的结果。即密度大的物质下沉,密度小的物质被迫上升所造成的。当然,随着深度的增加,地下物质承受上层物质的压力也会加大,而压力增大,物质的密度也要增加。
2、即密度大的物质下沉,密度小的物质被迫上升所造成的。当然,随着深度的增加,地下物质承受上层物质的压力也会加大,而压力增大,物质的密度也要增加。不过在同一个层内变化还是不大的,在地壳地幔分界处有一个突变。
3、表中密度变化情况表明,地球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这是因为地球的组成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重者下沉,轻者上浮,发生重力分异的结果。另外,因为深度增加压力增大,物质的体积变小,密度也会相应加大。
4、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降低、盐度增加或压力加大时,海水的密度就大。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密度大;海水的密度随时间、空间变化幅度较小;海水的密度大,浮力也大,在海水中游泳比在淡水中不易下沉。南极寒冷,盐度高,海水的密度大。
5、由于地球圈层物质成分不同,地球表面为铁铝和镁铝质,之后越来越成为更重的密度更大的熔浆物质。越靠近地核,地球密度越大。
6、就是说,以百万年为单位的话,地球的质量和直径并没有增加(事实上质量还降低了)。形成沉积层的原因不是太空物质沉降,而是 造山运动与风化作用互相较劲的结果, 属于地球“内部事务”。至于为何“古深今浅”,很简单,后来居上嘛。 沉积物质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