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第3版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一系列关键问题,共分为11个章节。首先,第一章和第二章着重于介绍分子生物学的概论以及染色体和DNA的基本概念,帮助读者建立起基础知识。第三至四章则详细回顾了生物信息流的过程,从DNA到RNA,再到mRNA转化为蛋白质,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现代分子生物学》是一部由朱玉贤、李毅和郑晓峰三位编著的学术著作。这本书详细探讨了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资料。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自1997年3月1日起首次发行,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里程碑。
在分子生物学中,我们用pg单位来衡量一个真核生物单倍体基因组所包含的所有DNA的含量,这个量被称为C值。然而,C值悖论揭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现象,即真核生物的DNA含量并非随着生物的进化和复杂性的提升而同步增加。
ErbB3可结合神经调节蛋白配体,但它不能通过蛋白磷酸化来介导胞内信号转导。然而,负责酪氨酸磷酸化的ErbB3异源二聚体与ErbB2或其它EGFR成员可形成具有高亲和力的受体复合物,还可启动细胞增殖或分化的相关途径。

1、-methylcytosine,许多动、植物DNA的脱氧核苷酸的嘧啶碱基之一。例如在小牛胸腺核酸和麦胚芽的DNA中有大量存在。在动、植物的RNA中也含有微量。其生物学意义过去很长时期欠明,但近年已明确它在控制基因表达方面起重要作用。
2、DNA甲基化,这个生物界的奇妙调控机制,自发现以来便备受瞩目。5-甲基胞嘧啶(5mC),作为最初的主角,其在基因调控与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使其被誉为“第五种碱基”,而5-羟甲基胞嘧啶(5hmC)则通过TET酶的氧化作用,成为神经元中独特的“第六碱基”,在神经发育和基因表达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主要集中在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并成簇存在。甲基化位点可随DNA的复制而遗传,因为DNA复制后,甲基化酶可将新合成的未甲基化的位点进行甲基化。DNA的甲基化可引起基因的失活。
4、DNA甲基化是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现象,它涉及DNA分子上甲基基团的选择性添加,特别是对胞嘧啶的修饰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这一过程由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催化,对基因表达调控具有重要影响。DNA甲基化通过改变DNA构象,影响与DNA结合蛋白的结合,导致非编码区域长期保持无表达状态。
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两大类。单个核酸是由含氮有机碱(称碱基)、戊糖(即五碳糖)和磷酸三部分构成的。故正确答案为ABD。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叫核苷酸,核苷与磷酸通过酯键构成核苷酸,核苷酸也有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核酸的种类种类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叫核苷酸。共8种,都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五种中的一种:A、C、G、T、U)构成。其中N代表所有碱基(A、G、C、T、U),P代表磷酸,M、D、T分别代表磷酸的个数为三个。NMP和dNMP分别是RNA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